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

桂体函〔2018〕126号 自治区体育局关于对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80192号提案的答复

2018-06-01 16:19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网站
【字体: 打印

致公党广西区委:

《关于夯实广西体育产业发展基础的建议》(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80192提案)已收悉,感谢贵委政协委员对广西体育产业的关注与支持,并为其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根据提案内容,结合我局职能和工作实际,并汇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旅游发展委、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民政厅的会办意见,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广西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西将发展体育产业放到全区经济社会大局中科学定位、系统规划、高位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5〕34号)等重要文件精神,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着力在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质量效益上做文章。坚持以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为载体,以打造体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体育综合体为抓手,以发展“体育+”和“+体育”为推动,体育产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速度加快、主体壮大、多元投入、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据2017年12月的初步统计核算,2016年广西体育产业的总产出和增加值都取得新突破,迈进新台阶。全区体育产业法人单位8226家,吸纳从业人员7.35万人,促就业能力显著。体育产业总产出179.46亿元,同比增长15.1%;增加值达到82.63亿元,同比增长15.1%;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45%,较2015年提高0.02个百分点。2017年全区体育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8.1亿元,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40亿目标任务的170.25%,同比增长37.33%,比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24.53个百分点。创建广西体育产业项目库, 全区投资额为1000万元以上的体育产业重大项目共112个,涉及总投资约383亿元,其中2017年度新增项目60个。主要亮点是实现了“六个新”:

一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实现新突破。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中国资源漂流世界杯、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钦州公开赛、中国—东盟国际马拉松赛等一批国际顶级赛事落户广西,赛事产业化机制基本形成,品牌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明显提升。成功培育“中国杯”“环广西”定期赛事品牌、商业赛事项目,2017年仅2项赛事拉动社会投资约22亿元。二是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继平果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后,2017年2月,华智城围联体育产业股份公司被命名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南宁市李宁体育园被命名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我局组织评选命名了15个广西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及3个星级“广西体育综合体”,促进了体育产业集群集聚、规模发展。三是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将体育植入旅游,以旅游带动体育,形成体育旅游共生体与产业联合体,促进体育消费、拉动产业发展。建成国家五星级汽车露营地1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1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1个、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4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12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精品赛事、精品路线)15项。命名了首批5“广西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以及“2017年度广西体育旅游十大精品赛事”,“一市一品”“一市多品”的体育旅游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生机凸显是健身休闲产业打造新品牌打造了第四届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大会、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柳州水上狂欢节、百色中越边境徒步大会、桂林阳朔攀岩节等一批健身休闲产业特色品牌。成功争取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河池市南丹县歌娅思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防城港市防城区“皇帝岭-欢乐海”滨海体育小镇、北海市银海区海上新丝路体育小镇4个小镇入选国家级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获得国家专项补助资金900万元。全面启动广西体育特色小镇的培育,将中国防城港体育小镇、南宁市美丽南方骑行小镇、资源县车田乡体育小镇等5个小镇列为全区首批培育试点。五是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呈现新气象。龙桂达足球俱乐部创立的足球队多次包揽中国东盟国际足球邀请赛冠军、广西足球超级联赛冠军等重要奖项,成为“广西足球全冠王”。广西威壮篮球俱乐部是全区第一个职业篮球俱乐部,连续参加2014—2016年三个赛季的全国男篮NBL联赛,获得2016年联赛第七名的好成绩;2017年青年队获得全国男子青年篮球锦标赛全国11名成绩俱乐部经营的专业化、商业化运作理念逐步升级,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六是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聚合新力量。创新成立了广西体育产业协会,由体育产业领军人物、体操王子李宁先生担任会长,南宁市李宁体育园任常务副会长单位,区内外33家知名体育企业担任副会长、理事成员单位,现已发展单位及个人会员501家。大力推进体育协会改革,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46家自治区级体育协会负责人候选人,吸引350多人报名参与竞聘。2017年,全区新发展各级体育社会组织284个,体育类社会组织共达1332个。

二、已开展的工作及其成效

(一)狠抓区局共建体育强区战略合作的实施推进,在加强政策引导,调高产业定位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开创了省(区)首次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体育强省(区)的先河。2017年,成功推动了我区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召开共建体育强区座谈会,签发会议纪要,达成重要共识,以项目化的方式就开展“三级联创”、共建一批高水平运动队、顶级赛事、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园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体育扶贫基地以及共建100个体育综合体、1000个社区健身中心和体育公园、10000公里健身步道等9大方面进行合作共建,开创了省区首次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共建体育强省(区)的先例,为广西体育事业、体育产业改革发展、重振广西体育雄风赢得重大历史机遇。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促使广西健身休闲、体育产业迈入发展“快行道”牵头草拟《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2018年1月2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桂政办发2018〕5号文件印发。明确提出实施“六大行动”,落实“八项保障措施”,实现到2025年,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等发展目标。印发《广西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桂体经2017〕22号),规划“一轴三沿、六区协同”的体育产业版图,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联合自治区发改委、住建厅、国土厅出台印发《广西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引导体育消费、发展体育产业。

(二)狠抓全民健身运动的丰富供给和要素创新,在推进健康广西建设、提升群众对体育的获得感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2017年全区举办群众体育赛事2819项,参与群众达229万人次。其中全区举办体育节系列赛事和活动1195项,同比增加98.1%;举办“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赛事活动5072场次。连续两年举办“广西万名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百县千乡”活动,在机关、企业、学校推广八段锦、太极拳,带动136万名群众学习锻炼。第九届广西体育节历时101天,采取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的方式,全区共举办体育节系列赛事和活动1195项,共250多万人次参与,是全区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社会影响力最强的综合性全民健身体育盛会。

二是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17年争取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和自治区政府的支持,筹措1.82亿元为基层建设1174个健身场地和设施。其中,争取中央项目资金1.29亿元,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7880万元,同比增长32%,获得18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包括4个足球场地,10个公共体育场田径跑道和足球场,4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争取了2017年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7134万元支持地方体育事业专项资金项目31个,建设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1个,社区健身中心3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3个等;投入2500万完成2017年为民办实事全民健身工程500个村(屯)级篮球场的建设任务,竣工率100%。2017年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42平方米,同比增长10.9%。

三是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亮点纷呈。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广西模式”,印发了首个省级指导性文件《关于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指导意见》(桂政办发〔2017〕80号),创新提出“八化”目标、“八融合”任务和“八大措施”,得到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印发至各省区,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介。确定了南宁、柳州、北海、来宾等4个设区市,青秀区、阳朔县等14个县(市、区)为自治区级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市、县(市、区),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柳州市体育局在本市工人医院西院成立了全区首家以“体医融合”为理念的运动康复机构,填补了体医合作的空白;南宁市体育局与卫计委合作,开展“体质监测与健康体检相结合”,推出“运动处方+医疗处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40多场,监测7000多人。首次引进深圳泰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社会资本参与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共有马山县等15个县达成意向合作,全区培训国民体质监测骨干共500人。

(三)狠抓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在促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同频共振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深耕山水资源,对标品牌示范,促进体育与旅游“1+1>2”的互利共赢。2016年,自治区体育局与旅发委联合签订《关于推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利用和发挥广西山水、气候和生态等资源优势,坚持陆、海、空三维度同时拓展,大力推进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开发,推进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2017年,“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柳州大奖赛”评为“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阳朔攀岩节”评为2017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阳朔燕莎航空运动营地、歌娅思谷�中国白裤瑶生态民俗风情园等6个项目获评2017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赛事、线路)。自治区体育局与旅发委联合开展首批“广西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2017年度“广西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申报,命名“柳州百里柳江体育旅游基地”等5个首批“广西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017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10个赛事为“2017年度广西体育旅游十大精品赛事”。在桂平西山泉汽车露营基地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大会,来自全国各地及马来西亚、泰国和柬埔寨等部分东盟国家的汽车摩托车运动员、自驾游爱好者、群众等20多万人次参会,带动综合经济收入2.5亿元。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时任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黄伟京等领导出席开幕式。营地占地491亩,拥有一个9927平方米的主会场,可同时容纳6000余人,配备88个房车营位、21间汽车旅馆、16间穹顶营房等个性化住宿产品,是广西打造的首个全国五星级汽车露营地,是“中国—东盟汽车房车露营圈”首个面向市场开放的营地,开启了广西汽车露营圈的建设元年。

二是丰富“体育+”内涵,发挥正能量效应,创新打造“体育+旅游+扶贫”的“马山模式”。2016年以来,自治区体育局将南宁马山县打造为全区首个“体育+旅游+扶贫”的试点县、“体育+旅游”的扶贫示范基地,成功举办了2017年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和两届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马山站),以体育搭台,旅游和经贸唱戏,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赛事期间,该县接待游客22.6万人次,同比增长21.51%,旅游收入2039万元,同比增长22.02%。成功打造了中国首个攀岩特色主题体育小镇—马山古零攀岩特色小镇,开辟各种攀岩线路200多条,并将马山古零中学打造成了全国青少年攀岩训练基地。在2017年全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专门点名、表扬推广了马山“体育+旅游+扶贫”的成功模式。20185月,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启动仪式攀岩大师赛在马山县攀岩特色体育小镇三甲乡村旅游区举办,大会延续公益先行、体育扶贫的理念,继续开展“为爱攀登”公益活动。组织开展就业扶贫专场招聘活动,进行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和项目洽谈,促进马山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体育扶贫公益行动持续两年以来,共募集到爱心款2455.9万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和教育扶贫事业。大会还发起了中国发展攀岩运动的第一份公约——《中国马山攀岩特色体育小镇公约》,开启马山县攀岩特色体育小镇精神文化层面发展的新篇章。

三是传承民族传统,彰显桂风壮韵,打造具有浓郁少数民族、壮乡风情的体育旅游特色品牌。深度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重点打造“三月三”民族体育系列活动、炮龙节、舞龙舞狮、龙舟赛等一批民族传统体育节庆和赛事品牌,加快推进广西民族传统体育十大基地、十大示范县(市、区)、十大特色之乡等示范建设,形成广西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模式。2018“壮族三月三”期间,组织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暨民族体育庙会,设置了1个自治区级主会场和110个市、县(市、区)分会场,共举办6236157场(次)体育赛事活动,同比增加32.6%。本届活动是国家体育总局同意作为支持单位举办的全国首个省(自治区)级体育庙会,相关赛事相应上升为全国邀请赛以及中国—东盟邀请赛。全区直接参与各项体育赛事活动达到11.5万多人次,同比增加31.2%。其中,自治区级主会场(来宾)各项赛事活动于416日至20日举行,设有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表演活动、群众体验活动等7个板块,有来自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香港、台湾及区内外省市等39个参赛团的690多人参加了5个大项13个小项的比赛,现场参与群众和游客共达15万多人次,同比增加50%以上,带动社会消费1.8亿元。活动集健身性、民族性、群众性、体验性、观赏性、趣味性、互动性、融合性于一体,在满足当地群众及游客欣赏高水平体育竞技赛事的同时,特别注重体育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邀请了奥运会跳水冠军李婷、奥运会体操女子团体冠军程菲、奥运会柔道冠军杨秀丽、羽毛球世界冠军王仪涵、世界跳水冠军李娆、亚洲飞人短跑名将劳义、世界羽毛球冠军赵剑华等体育明星参与活动,组织明星与群众对赛,与群众交流互动等,感受体育明星的风采和运动魅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于4月18日进行了报道,广西卫视对活动主会场及重要活动进行现场直播。新华社广西分社、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新闻网、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各级主流媒体报道达2250篇(次),百度关键词搜索相关报道26200条。“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以体育赛事活动为载体,打造了民族体育“嘉年华”,不仅传承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带动了各地健身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狠抓体育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惠民富民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产业招商引资取得明显进展。2017年6月,在南宁成功举办了全区首届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创投峰会,拓宽体育产业对外合作的平台,激活投资金融政策“筑巢引凤”。以“合作、创新、共赢”为主题,通过主旨演讲、主题对话、项目推介、融资路演等形式,创新“体育项目+金融资本+专家讲评+企业家对接+政府推动”的方式,首次邀请了中信产业基金、香港证券交易所、国泰君安等30家知名投资基金、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和北京合力万盛国际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等20家区外知名体育企业,以及北京大学等区内外各高校体育产业学术专家、300多名区内企业参会代表等共计500余人参加会议。现场成功签约了19个体育产业项目,涉及体育特色小镇、体育综合体、体育赛事、体育+互联网、体育社区建设等广泛领域,协议投资额达78亿元2018年1月,百里柳江-凤凰河温泉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北海海浪阳光体育训练基地、中国-东盟城市足球邀请赛、中国-东盟(广西)电子竞技产业园等30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体育总局编印的《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重点项目招商手册》,总投资达131亿元,项目类别基本涵盖体育产业11大类。支持南宁举办首届体育产业博览会,共设置运动休闲、球类运动、商用家用健身器材等体育用品展位136个,吸引了近100家国内外各地体育领域的商家参展。

二是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加大对体育产业基地的培育、建设力度,评选命名了南宁市西乡塘区美丽南方运动休闲基地等5个“广西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华智城围联体育产业股份公司等5个“广西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南宁市李宁体育园等5个“广西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在全区启动了广西体育综合体建设工作,按照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必备运动项目数、总运动项目数、承办体育赛事等级、体育服务、配套功能的七大类别、不同条件和标准,创新设立两星级(最低等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最高等级)等四个不同等级的综合体类别,评选命名了南宁市跑马场运动文化街区(五星级)、南宁市李宁体育园(四星级)、北海市梦唤滨海体育文化产业园(三星级)为首批广西体育综合体。南宁市美丽南方运动休闲基地创新“体育+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城市围棋联赛”打造围棋产业新亮点的做法,成功入围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全国48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典型案例。

三是自主品牌赛事示范效应充分彰显。创新打造全国首个采取全市场化运作方式组织、具有自主品牌的大型围棋赛事——城市围棋联赛(简称“城围联”),2018赛季共有来自四大洲7个国家的32支围棋俱乐部参赛,教练、领队、队员等300余人,是国内规模最大、覆盖区域最广、比赛场次最多、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国际围棋联赛,被誉为“中国围棋的NBA”。近三年,该赛事累计投资8000万元,直接带动会展、咨询、餐饮、交通、住宿、旅游和购物等消费达数亿元,目前“城围联”品牌估值已为3.2亿元。2017年,华智城围联体育产业股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5亿元,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以南宁李宁体育园为试点在全国推广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新模式,形成了全国性的全民健身服务业联盟品牌,已落户广西柳州、河南南阳、江苏扬州、浙江宁波等10个城市。2017年南宁李宁体育园实现营业收入超过6000多万元,带动服务业消费近1亿元,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四是体育彩票销售创下历史新高。“十二五”时期,广西体彩共发行销售体育彩票54.82亿元,销售规模从2011年的7.24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19.15亿元,累计筹集公益金12.53亿元。2016年全区体育彩票销售完成28.1亿元,同比增长46.48%,比全国平均增幅高33.39个百分点,销售增幅全国排名第3位,筹集公益金超6亿元;2017年全区体育彩票累计销售31.99亿元,首次突破30亿元的历史大关,同比增长13.87%,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42个百分点,体育彩票占广西彩票市场份额36.71%,筹集公益金超7亿元。全区体彩销售渠道结构日趋合理,在售电彩网点从2010年的1290个增加至2017年的4600个。广西体彩的整体知名度有所提升,实施主题营销宣传水平显著提高,产品品牌传播的载体有所创新,宣传渠道获得极大拓展。

(五)狠抓体育重大项目建设,在掀起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上取得明显成效。

2017年全区体育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8.1亿元,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全年40亿任务的170.25%,同比增长37.33%,比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24.53个百分点。截止2018年4月,据各市体育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全区在建的市、县级大型体育设施项目共74个,已有贺州(平桂)文化体育中心、河池市巴马民族体育馆等26个项目竣工交付使用(2016—2017年)。

成功争取了江南基地综合训练场馆改扩建项目并立项,打破自治区体育局23年来没有安排新场馆建设的历史纪录累计完成投资1256万元,已完成立项申报、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6个阶段共61项工作项目土方开挖工程已基本完成,预计于2020年完工投入使用。加快推进广西体育教科训一体化基地项目并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累计完成投资1.84亿元。完成项目用地征收并已获得不动产权登记证,土方平整工程(含基坑)施工进度达到91%二期项目列入财政部PPP项目库,完成立项、选址意见书、规划设计条件、用地预审、用地指标、林地占用等前期工作,正在推进二期项目456亩用地征收工作。加快推进基层体校“双百计划”。计划用几年时间,在100所中学、100所小学与当地业余体校联建共建新型体校,相互挂牌,融合发展。2016年完成了50所。2017年推动20所县级传统体校纳入自治区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历史性的新突破。通过新建、改建、与优质学校合建等多种方式,筹措700万元扶持资金,推进25所市县体校和50所普通中小学共建工作,完成建设进度100%。

加快推进广西体专相思湖校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完成项目建设用地441亩的征收,完成地质灾害、压覆矿藏、水土保持、环境、林业、社会安全、节能评估、可研报告编制、评审以及总平设计等工作。并积极争取南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明确相思湖校区一期361亩土地按照南宁市2012年提价前的土地价格进行土地结算,大大地节省了项目财政支出。

全面完成西班牙、荷兰青训学校中国分校足球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200万元,总共建设了10块足球场地,其中11人制足球场2块、5人制足球场8块,现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中国体育彩票广西营销展示中心工程建设及预验收工作,完成总投资15397万元,并已交付。

(六)狠抓引进和创办重大赛事,在做强体育赛事品牌、拓展“赛事经济”产业链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狠抓赛事供给创新,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为历年最多。2016年全区举(承)办300项自治区级以上重大体育赛事,同比增长超过1倍,创有史以来最多2017年全区举(承)办255项自治区级以上重大体育赛事,其中,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漂流世界杯、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等国际级体育赛事57项,数量为历年最多。2017年成功申办2019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南宁市成为第一个获得苏迪曼杯举办权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创设“自治区体育局重大体育赛事补助资金”,打破由政府包揽赛事的做法,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大力发展赛事经济,2017年累计补助15项赛事共520万元。

二是赛事影响力明显增强,将“环广西”打造成广西的靓丽名片。2017年成功组织举办“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18支世界顶级男子职业车队的122名选手穿越北海、钦州、南宁、柳州、桂林5个市1259公里(赛程944公里、转场315公里)中央电视台直播了北海市内绕圈赛和桂林绕圈赛。成功举办环广西世界女子精英挑战赛、世界自行车运动年度颁奖盛典,三项世界自行车顶级盛事同时落户一地,属于全球首次,开创了世界自行车运动的历史,使广西从一个从未举办过公路自行车比赛的地方而一跃成为举办世界最顶级公路自行车赛的重要基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于10月24日进行了赛事报道,是当天唯一的1条十九大主题之外的国内新闻。赛事共有国内外300多家媒体现场报道,超过500多家媒体参与赛事报道,播出信号覆盖11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超过10亿人次通过电视和网络关注和收看了“环广西”;现场观赛人数超过200万人次。

三是打造最高标准国际足球品牌赛事,形成体育赛事经济新增长点。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赛事播出和国际国内社会关注度取得明显突破。2017年“中国杯”CCTV5直播了中国队的2场比赛;2018年“中国杯”CCTV5直播了前3场比赛,CCTV5+直播第四场比赛,揭幕战央视直播收视率由去年0.71%提高到0.96%,排名一周全国收视率第一,市场占有率由去年的2.26%提高到5.42%;中国对阵捷克的三、四名决赛收视率达0.39%,市场占有率6.41%,位居全国同一时段各类节目收视率榜首。2018年“中国杯”现场观众超过11.5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40.3%。赛事共吸引国内外125家媒体、296名记者聚焦南宁,其中,外国媒体24家,各类媒体发表报道达17887篇(次);“2018中国杯”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高达866.8万次。

同时通过“中国杯”推动“体育+”融合发展取得明显突破。促进“体育+电竞”。结合“中国杯”的举办,首次创办2018“中国杯”FIFA Online3电子竞技联赛,赛事在全区12个城市举办,覆盖人群高达500万人,推动广西电子竞技运动的普及发展。促进“体育+旅游”。鼓励旅游企业推出“环大明山旅游+观看中国杯球赛三日游”、“环青秀山半日游+观中国杯赛”、“万达乐园+中国杯赛”等37条“体育+旅游”线路,充分利用南宁旅游微信、微博线上线下平台,大力宣传“体育+旅游”线路旅游套餐。利用“中国杯”这一体育平台,成功向海内外球迷展示南宁“中国绿城,壮乡歌海,东盟风情,养生之都”旅游形象。

四是体育对外交流日益活跃,充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功举办武术比赛、龙舟邀请赛、舞蹈公开赛等中国—东盟系列赛事20多项,创新办好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暨中国—东盟媒体汽车拉力赛,改革创新办赛体制,首次改变以往由政府部门单独运作的模式,与企业合作运营,使赛事运作更加灵活、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提升。自2006年起,连续组织举办了十一届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是全国汽车运动史上路线最长、跨越国家最多的拉力赛,深入推动了广西与东盟国家体育、旅游、文化、经济、商贸等交流合作,开创了一条中国与东盟各国友好交流的现代“丝绸之路”。

2017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暨中国—东盟媒体汽车拉力赛由国家体育总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东盟秘书处主办,以“服务‘一带一路’,推进互融互通”为主题,历时18天,竞赛路线首次途经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十国,全程约1万公里,参赛车辆108辆,参赛人数202人,在国外共举行了41场赛事和活动,为历届参赛人数最多、参与群众最广泛、宣传报道规模最大。车队在途经各国的重要城市举办汽车赛事的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经贸、旅游等交流活动,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体育+”跨界融合的精彩盛事。

三、下一步发展措施及计划

(一)以政策引领为保障,加强顶层设计,营造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高标准制定自治区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体育强区的政策规划,以项目化方式推动我区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体育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广西体育强区建设总体规划》,深化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基础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对广西推进体育强区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和实施指导意见、规划发展要求。制定《广西城乡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将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制定《广西体育强区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广西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体育强区设施规划建设指引》,通过区、市、县三级联动和多部门协同,合理配置各级各类体育设施,有效保障建设用地与资金到位,化解当前我区体育设施供需矛盾,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推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5〕34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8〕5号)等重要政策的落地实施,完善协调推进和督查落实机制。

二是高要求开展体育行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一批行业管理办法,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2018年将制定印发《广西体育特色小镇培育阶段验收评估细则》、《广西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广西体育综合体评定管理办法》、《广西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广西体育产业品牌认定办法》、《广西航空飞行营地命名办法》、《广西山地户外运动营地命名办法》等一系列评比管理办法,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突出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对全区户外运动发展现状及规划布局、重大项目、运动赛事、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开展调研,研究制定《广西户外运动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山地、水上、航空、汽车自驾运动等户外运动休闲产业,支持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打造全区联动发展、多元延伸的健身休闲产业链。

(二)以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抓谋划重实施,突出示范引领、共创融合品牌,校准体育旅游业跨越发展的“方向舵”。积极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争取承办2018年全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或举办全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加快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广西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文件,把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与推动全域旅游紧密结合,融入“多规合一”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组织开展自治区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申报,命名3个以上自治区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0项自治区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组织参评2018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推介评选活动、参展2018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

二是抓建设补短板,夯实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体系,打好体育旅游业跨越发展的“攻坚战”。实施“百千万”的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国家体育总局与自治区政府共建100个体育综合体、1000个社区健身中心和体育公园、10000公里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实施山水体育特色工程,充分利用广西独特的地貌和山水资源,规划建设户外、水上、海上运动设施,重点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营地、自驾车房车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航空飞行营地、运动船艇码头等健身休闲设施。到2020年,力争建成15个自治区级山地户外运动营地、航空飞行营地,打造20个海洋和内陆水上运动基地,构建以南宁市为自驾中心,来宾—柳州—桂林—贺州山水生态线、钦州—北海—防城港海洋运动线等“1+6”的自驾路线和营地网络。2018—2020年,全区力争实现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以上,旅游景区4A级300家以上,5A级10家以上;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区接待旅游人数达到8亿人次,旅游总消费达到1万亿元。

三是抓示范树精品,利用资源优势、推动立体发展,激活体育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动力源”。做好“生态体育+生态旅游”的融合文章,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健身气功养生等体育旅游,充分利用AAAA级以上景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旅游特色小镇、特色旅游名县、旅游产业集聚区等建设资源,推进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开发。立足广西区情,将“跑、徒、骑、攀、登、漂、探、冲、潜、滑、溯、露、驾”等户外运动项目融入桂林山水文化体验游、北部湾休闲跨国游、巴马长寿养生休闲游、中越边关风情游、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游等12大精品旅游带中,形成广西特色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深入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力争到2020年,在全区建成15个以上广西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打造30条以上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出40项以上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30个以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个以上和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0个以上,建成旅游型特色小镇30家。

(三)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动力,培育健身休闲产业集群,提高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一是建设体育综合体促进产业集群集聚。2018年出台《关于推进广西体育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大中型体育场馆、城市商场、旅游景区、户外运动营地、体育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六大类型主体为基础,突出体育服务的主要功能,融体育、旅游、文娱、休闲、餐饮、商贸、住宿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在全区打造25个体育特色鲜明、产业集聚融合、功能业态多元、带动效应显著、惠及人民健康的体育综合体。每个类型的体育综合体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拟由自治区体育局设立广西体育综合体等级评定工作机构,组织五星级、四星级体育综合体的等级评定;各设区市体育局负责本市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体育综合体的等级评定工作。体育综合体等级评定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力争通过自治区、设区市体育部门的组织申报、分级评定、动态监管,实现至2020年,全区建成100个体育综合体的目标。

二是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打造产业区域特色。加快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河池市南丹县歌娅思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4个国家级特色体育小镇建设,重点扶持中国防城港体育小镇、南宁市美丽南方骑行小镇、资源县车田乡体育小镇等首批5个广西体育特色小镇培育项目。开展第二批自治区级体育特色小镇申报培育,计划新培育3个体育特色小镇。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广西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紧密对接,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体育部门和项目单位、地方政府联系机制,协调各方支持,整合体育系统资金、赛事等资源,推动小镇建设。围绕“三有三结合”的基本原则,每个小镇至少包涵30个运动项目,吸引以家庭为单位的人群来旅游、健身、运动。国家级体育小镇的核心区要按5—6平方公里进行建设,投资要在20亿以上,其中体育产业方面的投资要达到50%左右。力争到2020年,在全区培育10个体育特色小镇,带动小镇所在区域体育、健康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建设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组织开展自治区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申报,2018年命名6个以上自治区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积极申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等国字号体育产业基地品牌。注重特色打造和差异发展,引进、扶持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企业,加快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提升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合作,支持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发展与生产组织模式创新,重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利用众创空间等新型平台孵化一批创新型体育企业。利用银行贷款、民间资本投资、上市融资等途径,实行体育产业投资多元化;引导社会资本和风险资本投向体育企业,支持初创期体育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根本,实施健康广西体育惠民工程,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激活体育产业发展动能。

一是加大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力度。2018年力争筹措2.5亿元以上,重点建设一批县级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健康活动中心、综合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以及300个村级篮球场等,推进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的标准。新建居住区和社区,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因地制宜配建老城区、已建成居住区的全民健身设施,通过改造、增建等方式予以完善。加大小型多功能场馆、笼式足球场、灯光篮球场、健身步道、骑行道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规划建设,优化小微设施布局的均衡性,提高体育设施覆盖率。充分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社区健身休闲设施。

二是加强城乡四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统筹推进设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体系,并加快多样化设施布局,对基本公共体育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实现到2020年,设区市100%实现“五个一”,即大型全民健身中心、综合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公园;县(市)有条件的 100%实现“六个一”:即完成一个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馆、一个田径场、一个体育公园、一个游泳馆和一条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等项目建设;城区有条件的 100%实现“五个一”:即完成一个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公园、一个体育馆、一个体育场和一条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等项目建设。实现至2020年,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加强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实现至2020年,每个县(市、区)完成每万人0.5块足球场地的目标任务,有条件的地区达到每万人0.7块以上足球场地。

三是深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开展“三级联创”,即自治区创建体育强区,设区市创建全民运动健康模范市,县(市、区)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形成“大健康、大体育”的工作机制。2018年组织开展“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奔跑吧广西”马拉松系列比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系列龙舟赛等群众赛事和活动2900项(次)以上,力争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850万。继续办好广西体育节、广西万村篮球赛、广西城乡气排球赛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万名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百县千乡万村”活动等品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一地一品”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建设。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加快发展足球、篮球、排球、气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徒步、路跑、骑行、棋牌、台球、钓鱼、体育舞蹈、广场舞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充分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示范作用,激发大众健身休闲消费需求。组织开展“我的健身故事汇”活动,鼓励群众讲好身边的健身故事,传播全民健身的正能量。建立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服务机制,每年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等1—2项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充分利用壮族“三月三”等民族传统节日,创建一批民族传统体育节庆和赛事品牌,办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快建设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县(市、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馆、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基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基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训练基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学校,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

(五)以扶持引导和项目带动为路径,打好产业培育的“组合拳”,不断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市场主体。

一是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提升行动。充分利用各设区市的市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快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有比较优势、有核心竞争力的“桂”字号知名体育企业。加大体育产业招商引资,积极组织体育企业参加各种招商活动、投资合作项目推介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投资广西体育产业。加快设立广西体育产业投资基金,计划总规模5亿元,拟由广西投资引导基金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亿元,发起人和其他社会资本出资4亿元,通过金融杠杆和市场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扶持广西南国体育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做大做强,引导有条件的地区组建体育产业集团。组织各地策划、布局体育产业重点项目,健全完善广西体育产业项目库管理系统,及时更新维护,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入库项目的统计分析与跟踪指导,形成“策划一批、推进一批、实施一批、建成一批”的梯次持续发展格局。

二是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行动。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传媒、教育、文化、养老等行业融合发展,扩大体育服务业发展空间。引导企业拓展体育服务内涵,培育一批体育服务业品牌。推进体育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实施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体育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加强体育用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打造南宁“乐球”、柳州“飞乔”、玉林“天力”、北海“双赢洋弓”等一批具有本土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体育用品制造销售的龙头企业。力争到2020年,培育1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体育用品企业。

三是实施智慧体育创新培育行动。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 “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拓展“互联网+体育”新领域。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利用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等新载体、新技术,促进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等多种体育消费业态兴起和发展。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将“互联网+”理念引入体育场馆管理,依托信息化,提高场馆运营管理能力和使用效率。加快运行“广西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的“桂运动APP”平台,以全区80个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资源为基础,为群众提供场馆在线预订、赛事活动、体育培训、健身指导等便捷服务。

(六)以办好“环广西”“ 中国杯”为重点,办好重大体育赛事,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拉动体育消费。

一是激活竞赛表演市场,积极培育精品赛事。大力拓展竞赛表演市场,推进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形成高端竞技赛事、大众参与赛事、经典商业赛事为一体的多元化办赛格局。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办好“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第二届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环广西女子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沙滩排球世界巡回赛等一批国际顶级赛事。启动2019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赛筹备工作。办好2018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第四届亚洲及大洋洲地区大众体育合作发展论坛暨中国-东盟大众体育合作发展论坛等赛事活动。推动体育赛事大众化发展,开展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联赛,到2020年,扶持发展2—3家广西本土的大型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和一批小型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创建10项左右具有较高的商业潜力、社会效益和推广价值的高水平体育品牌赛事。

二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赛,着力繁荣赛事经济。完善重大赛事补助机制,充分利用“自治区体育局重大体育赛事补助资金”,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社会力量引进或承办竞技水平高、观赏性强、明星效应大的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创办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推动办赛主体多元化、办赛形式多样化、赛事运营市场化、竞赛组织专业化,形成“一地一品一特色”的办赛格局。2018年全区举办250场自治区级以上重大体育赛事,实现全区周周有比赛,月月有重大赛事。举办南宁国际马拉松赛、桂林国际马拉松赛、中国—东盟国际马拉松赛、2018资源国际漂流精英挑战赛等一批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给合我区独特的生态和资源优势,打造马拉松系列、自行车系列、登山系列、龙舟系列、汽车摩托车系列、民族传统体育系列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拉长赛事产业链,形成体育赛事经济。注重发展“赛事+”,积极开发赛事冠名权、特许商品经营权、广告经营权、赛事转播权以及衍生品,提升赛事产业附加值。引导赛事承办单位以赛事产品开发为主线,以扩大消费为着力点,深耕赛事经济,做强做活体育竞赛表演业。

(七)以加强行业基础管理为保障,深化政产学研融合、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多渠道深化政产学研融合。加大政府扶持研发力度,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政产学研联合方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共建研发平台,围绕体育产业技术、产品、服务创新需求和重点领域产业链,建立产业联盟。建立广西体育产业专家智库,制定《广西体育产业专家智库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智库专家在体育产业战略研究、政策咨询、项目评审、学术支撑等方面的作用,提升体育产业科学化水平。目前,区内外各地申请加入专家智库的各类专家、学者已达50人。推动我区高等院校积极探索培养体育师资人才与产业管理人才,通过人才培养为体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广西师范大学已成立了“广西民族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开展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产业经济链的研究;开设了本科的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营销的相关课程,并设置硕士点,培育体育经济学硕士。依托广西体育产业协会,利用广西体育产业专家智库,广泛吸纳各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体育企业、社会组织等专家、企业家的参与、支持,发挥专家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开展广西体育产业宏观政策与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体育产业的应用与开发研究、体育产业学术交流等,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是全方位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积极参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按照《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8)要求,健全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和年度统计工作制度,建立体育产业发展监测评价体系。结合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开展2018年全区体育产业名录库建设,依托自治区工商、统计、地税、民政等职能部门提供的名录库,对普查采集到的全部法人单位、个体经营户和产业活动单位的体育产业活动属性进行甄别,对其中确认为体育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以及其他法人单位所属的具有体育产业活动属性的产业活动单位进行认定标识,完善体育产业基本单位名录库。做好全区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分析,强化结果应用和信息服务,畅通体育产业政企政商资源信息的沟通交流渠道。组织开展全区体育产业重点行业监测,以设区市、县(区、市)为单位,对竞赛表演业、体育场馆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培训与教育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季度、年度监测。实行定期统计报告和重点跟踪分析,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准确全面的统计信息支撑。

感谢贵委政协委员对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关注广西体育工作,给予我们工作更多指导和支持。

此复。

2018年5月31

签发人:谢强

承办提案工作人员姓名和联系电话:黄弦,0771-4806363;13597060193。

抄送: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