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公开文件
发文单位: 成文日期:
标  题: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关于印发《广西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桂体发〔2021〕16号发布日期:2021年12月16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关于印发《广西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1-12-16 16:29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
【字体: 打印


各设区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自治区体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现将《广西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1129




广西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12

目 录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情况5

(一)发展基础 5

(二)存在问题 9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10

    三、总体要求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2

(三)主要目标 13

(四)空间布局 15

    四、主要任务17

(一)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17

(二)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 18

(三)培育市场主体 19

(四)增强要素支撑 20

(五)打造特色品牌 21

(六)升级基础设施 23

(七)促进体育消费 24

    五、主要发展领域25

(一)体育用品制造业 25

(二)体育竞赛表演业 26

(三)户外运动产业 29

1.山地户外运动产业 29

2.水上运动产业 29

3.航空运动产业 30

(四)体育培训业 31

(五)体育场馆服务业 31

(六)体育彩票业 32

    六、保障措施32

(一)加强组织领导 32

(二)用好支持政策 33

(三)加强市场监管 33

(四)落实投入机制 33

(五)加强用地保障 34

(六)加强人才支撑 34

(七)健全产业统计 35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奋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关键时期。为加快体育强区建设,推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广西、引领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桂政发〔202111、《广西体育强区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桂政办发〔202036号)等精神,结合我区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情况

十三五”是我区体育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时期,我区立足区情,发挥资源优势,紧密围绕“三个定位”,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

(一)发展基础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全区体育产业发展迅速,2020年体育产业实现总产出342.74亿元,增加值133.70亿元,增加值占同期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0%。全区体育产业单位21524 家,其中,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13352家、个体工商户8172 家;体育产业从业人员14.94万人。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的20162019年,全区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实现连续4年稳定增长,总产出年均增长率达到26.98%,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22.66%,均显著高于同期全国水平。2016—2020年,全区体育彩票销售共计144.16亿元,筹集公益金33.33亿元。

 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十三五”时期我区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批复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成为全国4个创建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以“绿色生态运动就在广西”为主题,大力发展健身休闲、山地户外、海河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运动、时尚运动、民族体育等七大绿色生态运动产业,重点发展马拉松、自行车、攀岩、山地越野、足球、羽毛球、气排球、沙滩排球、乒乓球、篮球、围棋、帆船帆板、漂流、游泳、赛艇、滑翔伞等16大类体育赛事,深入推进体育与旅游、文化、教育农业、林业、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活力不断释放,产业链条不断延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产业示范工程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区共获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全国春节(国庆)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国家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等63个(次)“国字号”体育产业、体育旅游示范(精品)项目,命名四星级及以上自治区级体育综合体、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星级山地户外运动营地、航空体育飞行基地等175个。全国首创开展体育旅游示范市、县(市、区)创建试点工作,2020年选取5个市、8个县(区)作为试点。创新举办中国—东盟体育旅游活力月、中国—东盟体育旅游博览会等重大体育旅游品牌活动,打造我区体育产业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规格最高的体育盛会,构建中国体育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通道和平台。

 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在全国率先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区体育场地面积总数为9947.04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01平方米全民健身运动空前活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960.46万人,占常住人口39.8%。全区各类社会体育组织2304个,其中自治区级体育类社会组织134家。

 赛事经济蓬勃发展。2016—2019年,全区每年举办自治区级及以上重大赛事超250项,其中国际大赛超50项,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等一大批国际顶级赛事落户广西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环广西”2017—2019年赛事综合效益从6.52亿元上升到10.06亿元,三年平均增长率超30%。“中国杯”2017—2019年赛事综合效益从2.29亿元上升到3.98亿元,三年平均增长率32%2019年“苏迪曼杯”期间南宁市接待游客370.61万人次,旅游总消费48.67亿元。首创举办“奔跑吧·广西”生态马拉松系列赛,全区马拉松赛从2015年仅有1场迅速跃升到2019年的30场,成为全国举办马拉松赛增幅最大的省(区、市)。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办赛机制,每年全区举办上千场重大群众赛事活动,广西体育节、全民健身运动会、万村篮球赛、广西城乡万人气排球赛等赛事活动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政策创新走在前列。我区坚持发挥首创精神,在包括产业、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广西健康运动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1年)》《广西户外运动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10多项政策文件。自治区体育局与广西农信社联合成立了全国首家健康运动产业发展主题银行,为体育企业创新提供“稳体贷”“固体贷”“赛事贷”等金融信贷产品,重点破解体育企业融资难题。成功争取到北部湾经济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11大类鼓励类产业体育企业享受9%企业所得税,是全国体育企业享受的最优惠税收政策。在全国率先编制自治区、市、县三级体育设施建设用地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破解体育产业用地问题上迈出重要一步。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将项目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开展大招商、建设大项目、发展大产业。通过会展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集群招商等形式,推动引入了一大批体育高端制造、体育金融、体育赛事、体育旅游等企业落地我区。创新举办广西健康运动产业(上海)招商推介会,参与承办中国(广西)大健康产业峰会,参加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并与英国驻华使馆、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深圳市体育产业协会等部门建立招商引资合作关系,2019年以来,共签约引进18个体育产业项目,协议总投资794亿元。狠抓签约项目落地建设,推动东盟李宁中心、广西体育产业城—五象博盟中心、南宁三塘智力运动综合体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成功促成“中国—东盟健康运动产业园”落地防城港市,规划占地6300多亩,拟规划建设以体育用品制造、智能制造、体育总部经济等为主,“体育+”产业融合、产城一体的体育产业聚集区和示范园区。

(二)存在问题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与体育服务业相比,体育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基础薄弱,产出规模较小,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较低,制约了体育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拉动作用的发挥。

 区域发展尚不均衡。一些地区仍然处在体育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匮乏,发展意识不强,发展思路不清晰,优势资源的产业价值未得到充分实现,发展潜能未得到充分释放。

 体育产业供给不足。体育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露营地、航空运动基地、运动船艇码头、户外步道和自行车道等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尚未完成总体布局,交通、住宿、餐饮、器材租赁等配套设施与产业还未形成合力,“体育+”融合性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人才支撑力度不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户外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及专业户外运动救援人员等各级各类产业人才数量普遍不足,高等学校相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基地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产业人才短板突出。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

 经济社会发展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发挥内需潜力成为重要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体育、健康等服务业,推动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体育产业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区发展战略新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全面推进健康广西建设”“加快建设体育强区”的工作任务,为我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跨越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印发《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指导目录(2021)》,将体育竞赛表演活动、运动休闲活动、体育健康服务、体育中介经纪人服务、电子竞技活动、游戏代练服务、体育咨询七类现代体育休闲服务产业和体育旅游产业首次列入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投资领域,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优势平台新支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开放平台推进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效应持续显现,为我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承接体育制造业产业转移,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开辟了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做出重要指示,提出“深化同东盟各国的体育交流合作”“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等建议,将进一步推动我区构建开放新格局,加快打造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体育开放合作高地。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建设体育强区、重振广西体育雄风的决策部署,树立新发展理念,抢抓新发展机遇,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注重发挥广西优势,突出广西特色,打造广西品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完善产业体系,丰富产品供给,着力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创新、智能升级、集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助推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贡献体育力量。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联动发展。统筹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加强部门协调、区域合作、城乡联动,坚持在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共同富裕等重大发展战略中谋划体育产业发展。

 市场主导,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破除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持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合作共赢,开放发展。坚持合作与开放,整合国内外资源,提高体育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区体育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发挥体育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体育产业发展红利。

   三)主要目标

2025年,建立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体育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不断扩大,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基本建成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助力广西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初步建成东接粤港澳大湾区,南向东盟,辐射我国西南中南地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体育产业聚集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先行区,体育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 产业能级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区体育产业总产出达到1000亿元以上,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广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提升。争创国家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国家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优化产业结构,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建设体育旅游、体育制造、竞赛表演、户外运动、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为主体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体育+”和“+体育”深入发展,形成体育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体育产业与多产业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

 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培育壮大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龙头企业和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全面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继续培育打造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培育建设一批自治区级体育综合体、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赛事、精品线路、山地户外运动营地、航空体育飞行基地。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构建市、县、乡镇、行政村四级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成1000个以上社区健身中心、100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体系完善,基本建成智慧化户外运动信息服务平台与大数据平台。

 产业优势更加突出。打造“绿色生态运动就在广西”品牌,唱响少数民族体育品牌,培育边关体育特色品牌,打造东盟体育合作品牌。建成全国领先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的“绿色生态运动目的地”,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体育产业聚集区。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区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体育产业各领域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更具活力,推动我区建设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

(四)空间布局

基于全区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和体育资源分布特征,构建功能定位清晰、产业体系合理、开发重点突出、集聚效应显著的“一核多极,一轴两翼”产业空间布局。

1.一核多极

一核:按照强首府战略部署,建设南宁体育产业核心区,立足区域性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目标,打造国际高端体育赛事中心和健身休闲著名城市,发挥省会城市产业基础坚实、体育设施完善、消费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旅游、场馆服务等产业,提升经济辐射力,发挥产业龙头引领作用。

多极:打造桂林、北海、柳州三个体育产业增长极,发挥增长极的带动效应和扩散效应,引领区域产业发展。

桂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桂林在我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作用,将体育产业发展融入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水资源优势,探索“体育+旅游+文化”模式,打造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重点发展绿色生态运动、红色体育旅游、户外休闲运动等产业。开展沿漓江徒步游、骑行、攀岩、漂流、定向越野等户外运动项目,以及热气球、滑翔伞、动力伞等低空飞行运动项目,塑造体育旅游高端品牌。以重大体育赛事为牵引,持续打造桂林马拉松赛等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以国际赛事推进体育旅游发展,提高桂林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继续推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自治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打造桂北体育产业增长极。

  北海。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提出“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的重要指示,弘扬丝路精神,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为北海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现代特色体育强市夯实产业基础。立足海洋资源和生态优势,重点发展帆船、帆板、海钓、潜水、冲浪、风筝板、沙滩球类等海洋休闲运动产业,建设国家南方水上运动基地、南湾海上运动基地等,努力建成北部湾及东盟区域赛事中心和海洋运动中心。以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市为契机,大力发展足球冬训产业,加快“国家南方体育冬训基地”建设,打造全国足球冬训基地。举办海洋运动、足球、围棋等高水平体育赛事,发展竞赛表演业,提升“全国围棋之乡”、足球城市等体育品牌影响力,打造桂南体育产业增长极。

柳州。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助力柳州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广西现代制造城。依托柳江水资源条件,重点开展水上运动赛事,办好柳州水上休闲运动会等水上运动系列赛事,打造国际水上赛事优质场地。做大做强摩托艇、滑水等水上休闲运动产业,发挥百里柳江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品牌效应,形成以水上赛事和水上休闲活动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依托柳州良好的工业基础,发展体育现代制造产业,打造桂中体育产业增长极。

2.一轴两翼

一轴:构建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发展主轴,以南宁为核心节点,北向柳州、桂林、来宾,南接北海、防城港、钦州南部三市,涵盖全区体育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和主要产业业态,引领和辐射全区体育产业发展。

两翼:发展主轴将全区分成东西两翼,西翼包括百色、河池、崇左等地区,东翼包括梧州、贵港、玉林、贺州四地市。西翼山地地貌独特,具有丰富的山地户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探险、探洞、攀岩、速降、徒步、自驾等户外运动,通过举办各类国内外顶级户外运动赛事,打造世界著名山地户外运动和极限运动基地。东翼立足梧州、贵港、贺州足球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利用贵港、玉林服装生产制造能力,积极承接大湾区体育制造产业转移,重点发展体育教育、足球培训、健身休闲、体育制造等产业。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强化绿色生态运动产业核心地位。围绕“绿色生态运动就在广西”主题,构建以健身休闲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时尚运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七大绿色生态运动产业为核心,涵盖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体育制造等多元业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深化“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深化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科技、金融、传媒、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打造广泛联结、紧密互动、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链条。

构建全域全时户外运动产业体系。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全区体育旅游资源、赛事资源、户外运动资源,按照资源特色和地理区位进行优化组合,以体育旅游精品路线串联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户外运动营地等体育产业设施,形成全域内项目有机串联、时间衔接有序的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户外俱乐部、体育社会组织等,形成体育产业设施、户外运动赛事和体育组织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赋能的产业生态体系。

(二)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

推动体育旅游现代化、品质化、国际化发展,围绕“东盟、民族、山水、滨海、赛事”的五大体育旅游品牌特色,构建广西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和品牌,充分发挥体育旅游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中的支柱作用,全面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到“十四五”末,实现全区体育旅游规模显著上升,体育旅游社会效益更加突出,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完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深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山地户外旅游、海洋运动旅游、河湖运动旅游、汽车摩托车旅游、参赛观赛旅游、健身气功养生旅游、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等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加快建设一批体育旅游重点项目。持续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力争建设“五个二十”体育旅游产业项目,即20个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0个自治区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0项自治区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20条自治区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20家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与知名品牌。力争获批5个以上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继续举办中国—东盟体育旅游活力月、中国—东盟体育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高质量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鼓励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广泛引入体育运动项目,建设体育旅游设施。支持在大型商场、产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中植入体育运动项目。持续实施大招商、招大商工程,壮大体育旅游市场主体、培育体育旅游重大项目和逐步健全体育旅游产业链。

优化体育旅游发展环境。出台《广西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广西体育旅游示范市、县(市、区)标准》,支持各市、县(市、区)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出台体育旅游支持政策,实现体育旅游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深化广西体育旅游示范市、县(市、区)创建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和防城港体育旅游示范试点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各市、县(市、区)举办地方特色体育旅游节庆活动,打造体育旅游赛会盛典和体育旅游嘉年华。加大体育旅游的国内、国际宣传推广力度,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体育旅游营销格局。加快智慧体育旅游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体育旅游管理服务的智慧化水平。

   (三)培育市场主体

支持各类体育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实施“十百千万”体育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在全区培育10家产值超过亿元的体育产业龙头企业,推进建设100个重大体育产业项目,培养1000名体育产业企业家,发展10000家体育市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等协同发展、集群发展。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在全民健身服务、竞赛表演、运动休闲、海洋运动、体育文创等领域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各级体育产业协会、运动项目协会。支持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通过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逐步将全民健身、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领域公共服务委托给企业和体育社会组织承担。吸引国际体育组织、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落户广西,发展体育总部经济。

   (四)增强要素支撑

加大投资支撑。融入全区各项重大战略任务,规划建设一批重大体育产业项目,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加快推进广西体育产业城—五象博盟中心、中国—东盟健康运动产业园、广西平果国际智慧运动健康产业园、武宣七星湖体育综合体、南宁三塘智力运动综合体、上林国际马术运动康养基地、北帝山·国家山地旅游运动大本营、九凌湖航空体育运动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策划筹建北部湾体育中心,推动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体育公园开发建设户外运动营地。加大产业招商力度,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培育和发展现代体育服务业聚集区、高端体育用品制造聚集区。鼓励各合格投资者按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各类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导、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投资体育产业企业。

创新金融支撑。加强体育部门与金融机构合作,引导企业用好广西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宽对体育企业贷款抵质押品的种类和范围,拓宽体育企业融资渠道。继续深化体育部门与自治区农村信用联社合作,推广广西健康运动产业主题银行试点经验,创新优化“固体贷、稳体贷、赛事贷”等体育产业领域专属信贷产品,丰富产品内容、加大信贷优惠、拓宽融资渠道,更好服务体育实体经济。探索推动增设“体育贷”名单制特色信贷产品“桂惠贷”系列产品,加大金融信贷扶持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和资产证券化等途径直接融资。打造广西东盟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促进产业资源高效流转和市场化配置。

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VR、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化体育信息平台。推进健身休闲、户外运动、体育旅游等领域大数据互通共享,探索健身休闲运动数据、体质监测数据、健康信息数据在医疗卫生系统与体育系统的互通互认。支持企业依靠科技进步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升级转型。

(五)打造特色品牌

高标准塑造绿色生态运动品牌。坚持特色化发展,打响“绿色生态运动就在广西”品牌。开发千里漓江西江(红水河)风光、千里蓝色滨海、千里奇美喀斯特地区、千里边境风情、千里绿色森林等,构建广西“五千里”绿色体育发展大格局。建设绿色生态山林户外运动产业带、蓝色水上运动休闲产业带、体旅康养产业带、汽摩运动产业带等。

唱响少数民族体育品牌。深度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办好“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等系列赛事活动,大力发展投绣球、抢花炮、珍珠球、独竹漂、龙舟赛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系列赛事、节庆活动。建设一批自治区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办好第十五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

培育边关体育特色品牌。充分发挥防城港、百色、崇左等地的沿边区位优势,深度挖掘边关文化、异域风情,发展中越边关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以山地徒步、山地自行车、山地马拉松等为主题,开展国内和跨国体育交流,培育我区边关体育特色品牌。

打造东盟体育合作品牌。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体育交流合作,创新形式,健全机制,推动将我区建成面向东盟的体育产品贸易中心、体育服务合作中心、区域性国际赛事中心、体育人才培训交流中心,加快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体育开放合作高地。

专栏1.构建东盟体育产业合作平台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建设中国―东盟健康运动产业园,着力发展帆船、游艇、运动食品药品研发制造等高端体育制造和智能制造产业,培育集体育制造、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金融、体育科技和总部经济等融合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和示范园区。

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赛事交流。继续创新打造中国东盟系列赛事,丰富赛事内涵,深化与东盟各国体育官方机构与民间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与东盟各国体育文化的交融与互动。

推动与东盟国家在体育旅游方面交流合作。培育、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线路和示范基地、景区

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会议会展和体育嘉年华活动。继续办好中国东盟体育旅游活力月、中国东盟体育旅游博览会等活动。

完善交流合作机制。深化体育交流与合作,完善与东盟国家在专业运动员训练、体育技术交流、体育人才培训、体育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推动双边和多边中长期合作向纵深发展。

(六)升级基础设施

实施全民健身场地建设补短板工程,重点推进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多功能运动场、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利用山、河、湖、海资源,推动各地建设登山、攀岩、骑行、漂流、摩托艇、帆船等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山地户外运动营地、水上运动船艇码头、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航空体育飞行基地、研学旅行基地、体育培训基地等户外运动营地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

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快户外健身器材、健身路径、健身步道、体育旅游基础设施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改造,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加强大型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提升体育场馆设施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搭建集体育场馆预订、赛事发布、健身指导、体育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体育信息服务,加快建立全区智能化体育基础设施。

(七)促进体育消费

大力发展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体育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线下体育业态向线上拓展延伸,开展线上赛事、健身和培训等。推进智能化技术在体育消费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提高居民健身和体育消费的便捷性、体验感和智能化。鼓励场馆运营主体开发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设施共享平台,发展体育消费共享经济。培育体育领域定制、体验、智能、时尚和场景等消费新热点,拓展夜间特色的“夜健”体育消费,鼓励和支持各地培育、创建自治区级夜间特色消费集聚区。

激发体育消费活力‍。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继续探索和试点包括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消费券在内的多种措施。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提供更多适应群众体育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营造积极健康的体育消费氛围。

专栏2.发展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健身休闲产业与康养、旅游、文化、农业、林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产业业态和模式。

    培育运动康复、运动健康管理等体医融合新产业领域,推动建设健康运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探索健康促进、疾病诊治与体育健身融合服务新模式,支持各类体育综合体、产业示范基地、户外营地引入运动康复和运动养生服务。

    建设多样化、全人群体育健身空间。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室外健身场地等场馆场地改造升级,增强运动设施的趣味性和功能性,打造适应不同年龄、不同体质消费者的全人群健身空间。

    五、主要发展领域

(一)体育用品制造业

提升体育制造发展速度。实施精准培优工程,大力扶持进入全国和自治区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名录的体育制造企业,力争培育58家本土体育制造龙头企业。依托“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发展工程,把握“三企入桂”和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契机,积极承接大湾区及东部地区体育制造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体育鞋服制造、体育高端装备制造、户外运动装备制造、运动营养品运动功能饮料生产、运动车船及航空运动器材制造、体育工程材料制造体育制造业。

推进体育制造产业集聚。依托东盟李宁中心、李宁体育(广西)有限公司武鸣高端运动装备制造项目,培育体育制造聚集区。充分利用桂平市木乐镇服装制造产业优势,积极引进企业发展体育服装制造和户外装备产业。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体育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入驻中国—东盟健康运动产业园、广西平果国际智慧运动健康产业园、中国—东盟(柳州)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北海海洋产业园中国南方海上运动装备中心,打造体育制造业聚集区。支持和推动各地规划建设体育产业园区或在现有产业园区布局体育制造业,探索建设以体育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业为主体,集商业休闲、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推动体育制造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引进新材料,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向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健康装备制造、绿色装备制造转型。鼓励企业向体育用品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物流、消费、售后服务、循环利用等产业链前端和后端延伸。支持和推动各地培育一批体育先进制造业孵化基地、平台和众创空间平台,推动体育制造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二)体育竞赛表演业

积极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发挥体育赛事对提升城市影响力、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作用,以赛兴产、以赛促城。积极筹办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办好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等品牌赛事。积极申办和承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创新举办中国东盟”系列体育赛事,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赛事交流,推动将广西建设成为面向世界特别是东盟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区域赛事中心。

培育广西本土精品赛事。积极培育我区自主品牌赛事,打造马拉松、自行车、山地户外、水上运动及低空运动等“生态广西·绿色运动”系列特色赛事活动品牌。办好“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广西体育节、“奔跑吧·广西”生态马拉松系列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万村篮球赛、广西城乡万人气排球赛、广西龙舟系列赛等特色赛事活动。支持社会力量创新举办体育赛事,培育一批产业融合性强、社会影响大的业余精品赛事。支持县域民族特色体育赛事发展。积极推动职业体育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组建运动项目联盟、职业体育俱乐部。支持广西威壮篮球俱乐部、广西平果哈嘹足球俱乐部等职业俱乐部发展。

构建有序衔接的赛事体系。按照“一市一品”“一县一品”打造精品赛事,加强各赛事的时间衔接和空间串联。加强赛事品牌体系建设,自治区一级着力打造绿色生态运动母品牌,各地市一级以母品牌为统领,因地制宜打造以水上、山地、民族、沿边、红色文化为特色的绿色生态运动子品牌,形成以绿色生态运动为主题、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互相支撑的区域赛事“品牌伞”。

挖掘体育赛事经济。加强赛事市场开发,提高赛事经济效益,充分发挥赛事对住宿、餐饮、旅游、通讯、交通、传媒、会展、广告等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健全赛事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赛事全产业链运营,培育发展与赛事相关的装备、策划、推广、传媒、纪念品等“赛事+”产业生态圈。鼓励企业以冠名、合作、特许、广告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和运动队,做好赛事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实现合作双赢。扶持一批体育赛事运营和服务企业,推动赛事高质量、品牌化、商业化发展。

专栏3.体育竞赛表演业体系建设

    打造赛事体系。打造2-3个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城市,在全区打造“一市一品”“一县一品”赛事格局,即:每个市打造一个国际级或国家级体育赛事,每个县打造一个自治区级及以上体育赛事。

    办好系列重大体育赛事。支持办好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南宁马拉松赛、桂林马拉松赛、城市围棋联赛等品牌赛事。继续引进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的国际品牌赛事,形成重大赛事与城市良性互动、共赢发展良好格局。继续开发培育面向东盟的水上运动、山地户外、民族体育等方面的体育赛事。

    开展户外运动赛事活动。积极推动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开展,做好赛事的有效衔接。继续办好阳朔铁人三项赛和攀岩节龙脊梯田百公里跑山赛、“百里柳江”公路自行车邀请赛、贺州姑婆山国际越野跑挑战赛、环红水河山地自行车赛、北部湾滑翔伞国际邀请赛等。

    办好一批特色赛事。继续做好以区域特色、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特色赛事,办好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巴马国际马拉松赛、中国龙舟公开赛(广西·昭平站)、中国侨乡(广西容县)国际龙舟邀请赛、广西融安龙舟大赛等赛事。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和培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节庆活动,丰富体育旅游的文化内涵。

(三)户外运动产业

1.山地户外运动产业

完善山地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做好规划布局,构建“点、线、面”多元的山地户外运动场地设施体系。建设和完善一批登山健身步道、攀岩基地、山地越野赛场、汽车露营地等设施,提升智能化水平,推进星级标准建设。

打造一批特色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培育一批山地户外运动特色基地和特色项目,提升桂林阳朔攀岩、资源漂流、平乐赛艇大师赛等市场品牌,将桂林打造成为世界级的体育旅游城市,将阳朔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攀岩胜地、山水户外运动胜地。合理开发乐业天坑、东兰“地下大峡谷”探险项目,打造百色-河池-崇左红色地心穿越线路、百色-崇左-防城港边关风情步旅线路等精品路线。

健全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体系。壮大一批山地户外运动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备执业资格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运动指导员。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快山地户外运动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户外运动目的地风险等级信息库,加快完善风险多发区域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警示标识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户外救援服务体系。

2.水上运动产业

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河湖水上资源,发展南宁、桂林、柳州等地河湖水上运动。重点围绕左江、右江、邕江、柳江、漓江、红水河、西江等江河,打造和提升一批水上运动基地和水上运动项目。重点打造柳州水上运动基地、桂林“世界最美漂流基地”、梧州水上运动基地等,开发大藤峡等水上运动项目,积极举办高水平水上运动赛事,突出项目特色,强化市场品牌。

加快发展海洋运动产业。充分依托丰富的海洋、沙滩、岛屿等资源,大力发展帆船、帆板、游艇、海钓、潜水、冲浪、航海模型、水上滑翔等水上运动,打造北--防滨海运动目的地,推动打造以北海为核心城市的中国东盟国际海洋运动中心。加快建设北海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涠洲岛海上运动基地、防城港帆船帆板运动基地等海上运动基地,推动在北部湾海域规划建设国家级、自治区级帆船训练基地、沙滩排球训练基地、摩托艇训练基地、潜水培训基地等水上运动基地等。培育壮大一批海洋运动体育企业、俱乐部、水上运动组织等。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亚洲风筝板锦标赛、全国风筝帆板锦标赛、全国海钓锦标赛等系列重大赛事,打造具有北部湾特色的海洋体育赛事基地。

3.航空运动产业

积极发展低空飞行运动产业。打造和提升一批航空运动飞行基地,开展热气球、滑翔伞、动力伞、动力悬挂三角翼、运动飞机、直升飞机、航空模型等低空飞行运动项目。培育和提升一批我区现有的航空体育赛事活动,如航空体育科普嘉年华、滑翔伞俱乐部联赛、无人机竞速大赛、广西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城际邀请赛等。整合资源,推动建设航空体育产业联盟,打造各具特色航空运动旅游精品路线,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

培育一批航空运动市场主体。培育一批航空运动俱乐部、航空运动组织、社团,打造航空运动竞赛表演队伍。开展航空体育知识进校园、航空体育夏令营、航空体育嘉年华等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各类航空体育飞行基地和培训机构。

   (四)体育培训业

建设足球冬训基地。充分发挥北海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以创建国家足球冬训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足球冬训产业。加强冬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冬训配套服务质量,积极承接全国各地冬训队伍,建成以北海足球冬训为龙头、以梧州、贵港、百色、贺州等地市足球培训为支撑,国内重要的足球冬训基地。

大力开发体育教育与培训市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贯彻落实,给体育培训市场创造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积极开发户外运动、足球、篮球、排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类运动培训市场。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良好效益的专业体育培训机构。推进体教融合,支持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校园,引进市场化体育培训机构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

(五)体育场馆服务业

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体育场馆管理公司、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公司、单项运动协会采用特许经营、混合所有制经营等形式参与体育场馆运营。推进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加大对场馆动态数据分析应用,开发在线预约、客流统计、智能健康监测、健身指导、信息推送等服务,提高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场馆运营效率,增强盈利能力。以全民健身工作云平台为核心,促进各类体育服务资源整合联通,推动建立健身健康智慧管理和服务平台。

(六)体育彩票业

坚持“建设负责任、可信赖、健康持续发展的国家公益彩票”的长期定位,狠抓风险防控,深化责任彩票建设,推动结构性增长,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水平,实现体育彩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和“全产品、全渠道、全价值链”的发展理念,强力推动责任彩票在体育彩票业务全流程的贯穿融入,打造良好行业生态。拓展优化销售渠道,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客户体验显著提升及客群结构改善。强化战略管理、风险防控、技术保障、运营管理及人才队伍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快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到2025年,全区体彩实体网点突破5000家,体彩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不低于10%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以本规划为依据,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体育产业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切实抓好规划落实。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评估、监督和检查,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新问题,确保本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强组织保障,鼓励和支持各市县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体育产业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二)用好支持政策

切实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土地、税费、金融、人才等相关政策,积极协调将体育产业纳入工业、服务业、大健康产业、文旅产业、招商引资等相关政策支持范畴,鼓励和支持各地加大对体育产业政策创新,不断完善和优化全区体育产业发展和扶持政策。加大政策保障和宣贯落实,通过体育产业协会、信息公开等各种渠道加强对各类体育产业市场主体的宣传辅导,为其申请和获得相关政策支持提供便利和指导服务,用好用足各类优惠支持政策。

   (三)加强市场监管

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建立完善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体育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继续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和完善体育经营主体和体育从业人员的行业信用体系,纳入自治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制度,并依照有关规定实施信用约束、联合惩戒。树立“安全重于一切”的红线意识,提高体育行业安全管理水平,强化山地户外越野等重点项目和高危体育项目监管,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

(四)落实投入机制

各市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推动将体育产业发展资金纳入本级地方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主动对接发展改革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推动将符合条件的体育产业项目列入各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等相关资金(基金)扶持范围。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逐步扩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范畴。

(五)加强用地保障

各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导和依据谋划产业发展,主动对接本级国土资源部门统筹安排新增体育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对使用未利用地、荒山、荒地、荒滩、沿海滩涂、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体育产业项目,协调相关部门优先安排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积极推动出台体育产业用地政策,鼓励体育设施与文化、娱乐、商业、会展、住宅、医疗、养老等综合开发,会同国土资源部门等有关部门探索制定自然资源对户外运动开放目录。

(六)加强人才支撑

依托高等校、科研院所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建立政府、高校、企业联动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各类体育产业业态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多种形式引进体育产业领军人才。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体育人才交流合作,推动建设中国—东盟体育训练、体育人才培训、体育文化交流合作基地。

(七)健全产业统计

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推动开展体育产业统计监测,及时、全面、准确掌握体育产业运行数据,并形成定期发布机制。各市(县、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落实基层体育产业统计人员配置,提升体育产业单位名录库建设质量,推进体育产业统计核算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着手推动体育消费专项统计工作,开展体育消费统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