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公共体育设施发展动力充足
国务院在去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在“十三五”时期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未来五年需继续大力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同时,国家大力支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央转移支付支持地方体育事业专项资金预算项目主要包括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项目、行政村项目、器材更新项目)、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笼式足球场项目、拼装式游泳池项目、多功能健身场地项目)、体育设施改善项目。
(二)围绕“健康广西”战略,提出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建设西部体育强区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决胜阶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出现在人们眼前。随后,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响应中央决策,提出健康广西战略。2016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对健康广西建设进行了工作部署,并明确提出:“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实施重振体育雄风计划”。在2016年全区体育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根据会议内容,2016年,广西将围绕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开放开拓、融合共享、跨越发展理念,通过实施竞技体育重振雄风工程、群众体育星火燎原工程、健康广西体育惠民工程、体育赛事兴旺工程、体育产业发展工程、体育彩票跨越工程、青少年足球改革工程、业余体校强基工程等8大工程,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建设西部体育强区。
(三)广西公共体育建设基础良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升级版的全民健身事业
在体育总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评估中,广西94%的核心指标达标,达标率排在全国第十一位,是西部地区排名最高的省份。其中,体育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1平方米;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日益丰富,形成广西体育节、广西万村农民篮球赛、城乡万人气排球赛、全民健身运动会、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自治区五大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35.13%。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国家和地方经济实力的提升、体育设施出现新的发展方向,客观上对广西基本公共体育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广西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广西国门风采全民健身工程、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民族起义基础设施工程、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滨海体育基础设施工程、珠江-西江流域的黄金水道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工程四大专项工程,同时还在建设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示范区。“十三五”期间将结合上述工程大力发展公共体育设施,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打造升级版的全民健身事业。
(一)广西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现状
截至 2015年底,全区共建有体育场地77012个,体育场地面积5799.13万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21m2,未完成“十二五”确定的1.5m2/人的目标。
1、各级公共体育设施的基本情况
市级。全区14个市共建有13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2 个体育场、19 个体育馆、12 个游泳馆、16 个体育公园及其他场地设施 12个。
城区级。全区 37个城区共建有 32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 个体育场、6 个体育馆、24 个体育公园及其他场地设施 51 个。
县(市)级。全区 74 个县(市)共建有 44 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42个体育场、57个体育馆、28个体育公园及其他场地设施 585个。
街道级。全区 121个街道办,其中 79个街道办建有公共体育设施,街道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为 65.29%,共建有 138 个小型全民健身广场、74个笼式多功能球场及其他场地设施 134个。
乡镇级。全区 1168个乡镇,其中 930个乡镇建有公共体育设施,乡镇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为 79.62% ,共建有 889个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656个小型全民健身广场及其他场地设施840个。
社区级。全区 1982 个社区,其中 1617 个社区建有公共体育设施,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为81.58%,共建有 1413个多功能运动场、2297个健身路径场地及其他场地设施 1563个。
行政村级。全区 14463 个行政村,其中 11010 个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设施,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为 76.13%,共建有 15162 个村级篮球场、7614 个村级乒乓球场地(共 15228 张室外乒乓球台)及其他场地设施 3737个。
2、各级公共体育设施的主要类型
(1)市、县(市、区)级主要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有7类:健身活动中心、公共体育场、体育健身广场、体育馆、室内游泳场所、室外游泳场所、体育健身公园。市级数量占比分别为:84.62%、76.92%、76.92%、69.23%、69.23%、61.54%和23.08%;县(市、区)级数量占比分别为:53.06%、62.24%、59.18%、67.35%、13.27%、25.51%和3.06%。
(2)街道级主要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有 7类:体育健身广场、健身活动中心、灯光篮球场、其他球类灯光场地、室外游泳场所、笼式运动场地、室内游泳场所。数量占比分别为:68.37%、53.06%、42.86%、45.92%、34.69%、15.31%和12.24%。
(3)社区级主要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有6类:健身路径工程、室内健身场所、其他球类普通场地、普通篮球场(不含灯光)、健身步道、灯光球类场地。数量占比分别为:87.86%、46.94%、42.86%、38.78%、35.71%、和29.59%。
(4)乡镇级主要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有6类:体育健身广场、灯光篮球场、室外游泳场所、其他球类灯光场地、健身活动中心、室内游泳场所。数量占比分别为:88.78%、23.47%、21.43%、12.24%、11.22%和12.24%。
(5)行政村级主要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有 5类:普通篮球场、灯光球类场地、健身路径工程、 室内健身场所、健身步道。数量占比分别为:89.80%、37.76%、35.71%、29.59%和26.53%。
3、各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经费的主要来源
根据对全区 14 个市、111 个县(市、区)的调查,各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经费主要依靠上级部门支持,本级财政和彩票公益金投入、市场(银行)融资、社会投资、单位或部门自筹、企业和社会团体捐助、个人捐助等占比较小。比例分别为:61.20%、32.60%、1.50%、1.10%、2.10%、0.80%和0.50%。
(二)广西公共体育设施存在的问题
1、全区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突出
各级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紧张,从总量到种类、档次、人均场地面积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2、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水平低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城市体育设施的水平总体优于农村地区,但城镇社区居民实际使用的体育场地少于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城区的社区和居民小区成为“盲点”而农村地区对公共体育设施满意度相较城镇地区略高。
3、各级财政对公共体育设施投入不足
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应由本级政府主导,但我区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对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大,对城乡基层地区体育设施配建经费预算很少,甚至没有预算,“等、靠、要”思想严重。
4、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体育场馆设施不足
各级公共体育设施多元筹资渠道不畅,企业、社团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建设运营体育场馆设施的氛围不浓。一是受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健身消费市场影响;二是缺乏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和引导。
5、各地重视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忽视群众健身设施需求
不少地区热衷投入上千万甚至数亿元建设大型体育场馆,而对城乡基层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投入不多,甚至没有安排项目和经费,主要依靠上级支持。各地建设的体育场地设施类型和功能比较单一,缺少地方特色。
6、城乡建设缺乏体育设施规划
各地在城乡规划建设时,普遍忽略体育设施项目的规划和指标设置,城镇社区和新农村住宅区等主体工程建成后或是群众反应需求时,才考虑体育项目,此时要么场地不达标,要么就没有空间容纳体育设施。
7、城乡规划体育用地指标不足
尤其是在城区一级问题突出,有限的土地偏重于商业开发、绿化和文化设施配建,安排体育设施用地少,甚至很多城市街道和社区没有规划体育用地指标。
8、公共体育设施被挤占、挪用问题突出
在城镇建设和改造中,牺牲和损害体育场馆设施。很多地区不按照要求和群众需求,进行回建或重新选址建设。
9、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水平不高
根据“六普”统计,全区体育场地按单位分布,主要集中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三者场地数量占全区的67.71%、面积占全区的 76.61%,向社会开放使用率不高。
10、有偿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不高
部分公建和社会体育场馆、健身房存在闲置问题。一方面是体育场馆经营不善、营销不力、信息传播不畅,群众对其不甚了解,无人问津。另一方面,群众体育消费意识不强,通过免费场地设施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在逐年增多,但自费到体育场馆、健身中心、体育医疗机构等进行体育健身,接受健身指导、体质监测、运动康复、运动处方服务的人群较少。
11、各地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不规范
一是部分地区自行采购的篮球架、健身路径等健身器材不符合体育总局推行的GB19272—2011《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各级财政配建到社区和行政村等基层地区的场地设施产权不明、管理不到位、维护不规范,造成损坏的又不及时修补和清理,影响安全使用。
12、各地反映自治区统筹中央和本级经费资助体育设施项目的主要问题:体育设施项目建设问需于民不充分;体育设施项目建设权力下放不彻底;体育设施项目建设标准刻板不灵活;体育设施项目建设经费下拨不及时。
(一)现状摸底
立足现场调研与实地走访,在认真梳理相关资料,吃透广西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分布、资源供给、使用效率及资金投入和管理等现状基础上,运用数理模型与系统方法,客观分析评价广西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现状,总结成果经验,揭示存在问题。
(二)整合思路
坚持“创新、协调、共享、绿色、开放”发展理念,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作为广西公共体育发展新常态根本价值追求,以国家46号文、自治区34号文精神为指南,统筹广西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借鉴既有案例,参考相关规范,制定符合广西实际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标准,与健康广西,建设西部体育强区的战略目标相结合,与“国门风采”、左右江革命老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广西特色全民健身工程深入实施相衔接,与广西绿道工程等自治区重点项目建设相统筹,推动公共体育跨部门融合,合理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和设施分级分类设置,体现规划亮点特色。
(三)查漏补缺
在总结查找广西及各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基础上,与当地体育工作实际、群众体育需求及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相结合,根据广西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标准,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建设,补充和完善相应公共体育设施及服务,切实解决建设瓶颈问题。
(四)提档升级
对于公共体育设施已经达到基本标准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全面构建与当地体育实力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提升公共体育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体育需求。
(五)挖掘特色
广西不同地域的体育活动类型丰富,不同民族的体育活动多样,规划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后,将结合各地特色,彰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色,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设施布局模式、建设类型和体育活动类型,凸显设施建设的多元特色化。
(六)加强可实施性
规划将从加强设施配置灵活性、与相关部门的衔接组织等方面加强规划的可实施性。
加强设施配置灵活性方面,规划考虑地方的差异性,将设施建设标准由强制性指标过渡到强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相结合,通过配置体育设施菜单的形式,加强各类设施设置的弹性。
与相关部门的衔接组织方面,规划将明晰发改、国土、住建、财政等相关部门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的责权,将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作为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并最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文件推行,加强规划的可实施性。
(一)构建实施性强的设施建设内容体系
“十二五”广西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构建了四级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标准,为各地在开展体育设施建设提出了目标要求,较好的引导了体育设施的快速健康发展,然而原有设施建设内容体系及目标在实际推行中遇到困难,很多地方很难实施,如原有目标过高,没有考虑地方实际。总结经验的同时,结合国家最新政策方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体育设施发展情况等因素,构建实施性强的设施建设内容体系是“十三五”广西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二)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
人均体育设施面积是国家衡量体育设施配建水平的核心指标,全区人均指标需要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各地逐级进行目标分解,形成量化指标体系。有了分解目标,各地市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更加游刃有余,更容易完成目标,从而支撑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目标的实现。量化指标体系的难点在于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现状人均指标、经济发展水平、设施建设潜力等诸多因素。
五、编制框架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主要成就
第二节 存在问题
第二章 发展形势
第一节 发展机遇
第二节 面临挑战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提升设施引领能力
第二节 完善四级体系设施,保证基本提升档次
第三节 加强足球场地建设,普及推广足球运动
第四节 丰富体育设施类型,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第五节 依托自然资源,建设户外健身设施
第六节 传承民族体育,建设民族体育设施
第五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布局层次
第二节 布局方式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第二节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第三节 强化政策支持,落实政策红利
第四节 完善设施保障机制,加强运营管理
第五节 加强考评反馈,注重监督落实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