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炮龙”舞动龙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十一晚,在一阵阵爆竹、锣鼓声和热情的欢呼声中,2024宾阳炮龙节在“中国炮龙之乡”南宁市宾阳县震撼上演。
炮龙节现场。记者 胡戴炜 摄
炮龙与烟花共舞。见习记者 黄海健 摄
当天上午9时,一进入宾阳县城,记者便看到大街小巷人头攒动,一派节日欢腾的景象,街边随处可见的形色各异的炮龙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触摸。
“听当地人说,触摸炮龙头可以祈愿幸福、安康,所以想感受一下。还有各种炮龙文创小物品也非常精致,准备带点回去。”第一次参加炮龙节的许女士一边游览一边感叹,这里的氛围很棒,即使白天也有游彩架、八音演奏、舞龙等各种类型的活动,她计划去体验一下灯酒会的百家宴,吃饱喝足迎接晚上的舞炮龙环节。
舞龙表演。宾阳融媒体中心供图
游彩架表演。凌鹏 摄
当晚6时,八方游客早早便来到在炮龙广场,等待舞炮龙活动开始,准备一睹群龙共舞、炮光祈福的盛况。舞炮龙是炮龙节最高潮的部分,主要包括开光、舞龙、舞炮龙、送龙等环节。
临近晚上7时,只见一条条“游龙”汇聚于广场上,待族上长者手执鸡头,蘸血点睛,炮龙开光仪式缓缓完成,顿时,广场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炮助龙兴,龙凭炮威,118条炮龙在电光炮火下翻腾飞舞,穿行于宾阳大街小巷之中,向千家万户送去吉祥和祝福,游客们在爆竹声中炸龙祈福、与龙共舞,尽情享受“东方狂欢节”的激情与乐趣。
游龙汇聚广场,等待炮龙开光。见习记者 黄海健 摄
宾阳炮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千年传承,是壮汉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包括游彩架、灯酒会、舞炮龙三部分活动,有着“东方狂欢节”美誉。2008年,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获得“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
从当地民俗节日发展成世界知名的“东方狂欢节”,炮龙节的传承发扬,离不开一代代手艺人的努力。每年宾阳炮龙节来临前,当地的扎龙手艺人都会遵循习俗,手工扎制一条条神态各异的炮龙。70岁的宾阳炮龙节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邹玉特,便是其中的代表,自从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扎龙”技艺,邹玉特“扎龙”生涯已有50余年。
邹玉特正在扎制炮龙。宾阳融媒体中心供图
炮龙作为节庆的精髓元素,颜色各异,有金色、红色、青色等各种色彩,龙身一般为7-11节、长度20-40米不等,由竹篾、纸、布等材料制作而成,工序繁琐复杂。“每一条炮龙的制作都需经过30多道工序,即使多人合作也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一条合格的炮龙首先要整体结构坚硬,然后再从外表上去进行创新、设计。”邹玉特告诉记者,自己今年已经扎制了26条炮龙,每次看到自己扎制的龙穿行于家家户户之间,为大家送去福气,便觉得非常开心,对坚持传承炮龙文化和制作技艺也更多一份信心。
目前,像邹玉特这样的炮龙技艺师已为数不多,全县仅有20人左右。邹玉特表示,时代在变,技艺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自己在不断摸索制作技艺上的改良和创新,希望通过更富有新意的作品来吸引年轻人来传承这门技艺,让炮龙文化一直延续下去。
有扎制炮龙的技艺师傅,自然少不了舞炮龙的舞龙师傅。每年炮龙节,舞炮龙都是最高潮、热血的环节,在人群中,那些头戴藤帽、身系腰带的舞龙人光着膀子,手持龙杆引导着一条条神态各异的炮龙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时而翻腾跃起,时而蜿蜒盘旋,接受来自人群中鞭炮的“狂轰滥炸”,远远望去,俨然一幅炮与龙共舞的壮观场面。
廖国维正在练习舞龙技艺。宾阳融媒体中心供图
“大家认为炮烧得越多,龙在自家门前停得越久,就越吉祥。”舞龙人廖国维告诉记者,在舞炮龙过程中,游客若能穿过龙肚、扯到龙须、捡到龙鳞、抢到龙珠,将会在新年获得好运。
现年56岁的舞龙人廖国维,是当晚众多舞龙人中的一员,同时也是宾阳炮龙舞龙技艺传承人。其8岁便开始学习舞龙,12岁参加舞龙队,16岁拜师学艺,历经40多年的磨练,现已成长为宾阳炮龙舞龙人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先后组织宾阳县舞龙队赴多地展演100多场次。廖国维告诉记者,自己儿时便一直在父辈的带动下接触炮龙文化,可以说是在炮龙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对炮龙文化有着一种亲切、血脉相连的深厚感情。
在一次次演出和练习中,廖国维不断探索炮龙文化的展现形式,其融入竞技龙表演动作而创编出具有宾阳特色的炮龙表演套路,让宾阳炮龙在表演形式上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为前来参加活动的群众、游客带来开心和福气,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廖国维说。
当前,依托炮龙节,宾阳县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宾阳特色的炮龙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路,由宾阳县宾州炮龙协会会长黎泽贤投身建设的宾阳万兴炮龙文化园正是其中的代表,文化园内设有炮龙剧场、炮龙展览馆、炮龙制作基地、“万兴炮龙文化园青空间”阵地、青年研学实践的教育基地等,已逐渐成为外来游客了解炮龙文化的重要基地。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炮龙。记者 胡戴炜 摄
游客驻足欣赏炮龙文创产品。宾阳融媒体中心供图
1992年,一直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黎泽贤被炮龙文化深深吸引,毅然决然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并于2017年创办了宾州炮龙协会,目前协会成员已超过100人,成为传承发扬宾阳炮龙文化的中坚力量。
为了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实现炮龙表演日常化,黎泽贤和宾州炮龙协会的同事们,将炮龙活动搬上舞台,变成观赏性极强的艺术节目,该协会的炮龙队每年组织舞龙表演100场以上,并将优秀的炮龙文化送到农村基层,筹划许久的非遗大型舞台剧《炮龙》也于2024年2月6日成功首演。“从最初的责任到现在的情怀,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我将不遗余力地将宾阳炮龙文化传承发展下去。”黎泽贤表示。
起源于民间,传承在民间。在宾阳县政府和民间协会的合力下,如今的宾阳炮龙节,已成为宾阳最靓丽的文化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而在这背后,则正是一代代技艺传承人和守护者的努力、团结、拼搏,得以让炮龙文化这棵“树”生长的越来越茂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