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最新专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五个维度

2025-01-14 11:00     来源: 学习时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五个维度,即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这五个维度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

各民族的祖先长期共同繁衍生息于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各民族共同拥有的生存空间。各民族在漫长的5000多年历史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相互通婚,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促进了血脉相融和骨肉相连。从文明的视野来看,我国是多种形态所组成的复合型文明,主要是由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海洋文明所构成的,各民族的祖先在这三个主要文明区相互交往交流最后形成了交融形态。从文明起源的形态来看,各民族所繁衍生息的空间十分广阔,由“六大区系”所组成,呈满天星斗之状,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构成了各民族相互联系的星星点点。在古代,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支脉相互融合促进了各族先民的大融合态势。中华民族逐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融,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基础和历史根脉。昭君出塞、唐朝与吐蕃和亲等历史故事生动表明各民族长期有民族相融的传统。各民族血脉相融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历史根基,要求各民族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必须加强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各民族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

我国历史上将“大一统”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多次阐述“大一统”思想,认为“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之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他强调,“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这表明,历史上“大一统”传统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依然要继承“大一统”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具有共同信念,即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国土不可分”就是要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绝不允许有人将我们祖祖辈辈共同生息的家园分割出去;“国家不可乱”就是要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繁荣,绝不允许有人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稳定大局、阻碍国家发展;“民族不可散”就是要时时刻刻维护民族团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绝不允许有人破坏民族团结、拆散中华民族共同体、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间各民族大团结;“文明不可断”就是要延续祖先兢兢业业所创造的中华文明5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完成新的文化使命,让中华文明从容传承下去。这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具有共同信念,这些共同信念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增强共同信念,共同维护、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

各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统一的政治空间和政治共识,也形成了统一的文化空间和文化认同,各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能够凝聚起来的文化基础。《周易》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各民族在天文地理知识方面广泛交流,在建筑风格上相互影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一静一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认同和天下观。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融汇成共同的文化形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化发达的地区逐步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形成了中华文明“向内凝聚”的格局。向内凝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相融铸就了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文化认同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次遭受重大危机、面临生死存亡关头发挥了重要凝聚作用,使得中华民族不屈服、不散架,同仇敌忾。正是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将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互融的重要途径。同时,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融通和兼收并蓄并没有阻隔各民族自身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特性的舒展,恰恰相反,各民族文化发展为各民族共享的整体文化——中华文化提供了共有的精神家园。

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

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济交流和互通有无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各民族交流的内生动力。我国各民族生存空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这就决定了三者之间的经济往来必然是频繁而密切的。秦朝的统一并实行“车同轨”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交流,汉朝设立“关市”推动了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交流,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充分体现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互补。在元朝和清朝,我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全国,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整合了全国性的大市场。从古代就逐步形成的各类经济走廊更是连接各民族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通道。古丝绸之路将西域与内地联系起来,河西走廊功不可没。藏彝走廊、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都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便利。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压,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同抵御西方列强的经济压迫。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经济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支边援边成为我国重要的协调经济区域发展的举措。长期以来,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经济互补性强、依存度高的特点。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逐步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互通有无、相互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到2035年我国西部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这是一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只有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了,才能更好推动国家经济总体繁荣,才能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物质基础。

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

中华民族是一个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各民族的血脉相融带动了各民族情感相亲,中华民族各民族信念相同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情感相亲。正因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各民族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和心理上的相互融通成为历史的主线,生成天然的亲近感和依存感。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共同酝酿而成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高度认同的情感纽带,呈现出来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使得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各民族文化相通所共同凝聚而成的中华文化,既在保持各民族文化特性基础上形成,又超越各民族自身文化。中华文化引领和规范各民族文化,并使之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洛阳家家学胡乐”与“万里羌人尽汉歌”的诗句生动地描写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相通相融的景象。从近代史中可以看出,各民族空前团结,共同抵御外侮,维护了国家统一,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共同心理基础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心理认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更应该自觉地创造条件促进各民族情感上进一步相互亲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环境中,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各民族自由地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和对国家的自豪感,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的历史基础、信念基础、文化基础、经济基础、情感基础,进一步塑造我国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

(责编:代晓灵、万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