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
发文单位: 成文日期:2021年12月30日
标  题: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桂体发〔2021〕17号发布日期:2022年01月17日

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2-01-17 17:54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
【字体: 打印


各市、县(市、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自治区有关体育协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经审核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20211230

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推动体育强区建设,充分释放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决策部署、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建设体育强区部署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结合十四五时期广西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新时代广西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广西体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十三五时期,广西体育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实施广西体育“123458”工程,推动体育发展理念、发展格局、发展模式、发展机制等实现转变,体育行风作风根本好转,体育事业及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和新的重大进步,人民群众的体育参与度和获得感明显增强。全民健身蓬勃发展,在全国率先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51.21平方米提升至20202.01平方米,增幅达66.12%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3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类社会体育组织2244个,其中自治区级体育社会组织总数达127家;全民健身站点快速发展,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基本形成,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84057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71人,较十二五末大幅增加。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赛事锐减的情况下,获世界三大赛金牌28枚、全国大赛金牌281枚,仍分别比十二五提升12%5.63%,其中2016—2019年连续四年获全国大赛金牌数都有明显提升,且年度奖牌数平均比2015年增加38.49%,扭转了20多年来竞技体育持续滑坡的状况并明显回升;体操、举重、田径、拳击、柔道等项目时隔多年再次夺得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或打破世界和全国纪录;培养运动健将(含国际级)222人,比十二五增加48%;全区青少年运动员(后备人才)达到2.33万人,是2015年的5倍多;实现89所体校与114所中学、114所小学联建共办;成功申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每年举办自治区级及以上重大赛事250项以上,国际大赛超50项,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等一大批国际顶级赛事落户广西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实现120多个国家或地区直播录播。体育产业总产出年均增速25%以上;获批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获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全国春节(国庆)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国家星级汽车自驾运动营地等63个(次)国字号体育产业、体育旅游示范(精品)项目扩大体育招商引资,落地一大批重大体育项目;创建全国首家健康运动产业发展主题银行;体育彩票健康持续稳步发展,十三五全区体育彩票销售共计144.16亿元,筹集公益金33.33亿元。体育改革、体育文化、体育扶贫、体育对外交流特别是与东盟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等都取得长足发展。

(二)十四五时期广西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把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建设体育强区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体育发展开辟新空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服务社会民生、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要求,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完全有条件和潜力成为未来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建设健康广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更高层次的需求,必须进一步营造崇尚运动、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推动体育融入生活,培育健康绿色生活方式,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改革创新为体育发展增添新动力,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体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快速提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信息化、网络化交织并进,高水平扩大开放合作,积极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体育各领域改革和开放发展提供新要求,体育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将更加积极全面的互动和融合发展。筹办2023年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备战和参加奥运会、冬奥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大赛,不断提升广西体育的影响力和综合实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体育发展也呈现新特征、面临新挑战。我区体育发展进入改革攻坚期。体育领域改革创新与体育强区建设的总体目标还不完全相适应。大体育发展格局及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一些长期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还比较严峻: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尚需继续深化,体育发展方式需进一步转变,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不高,城乡体育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体育社会化水平不高,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竞技体育整体水平还不高,竞技体育成绩虽然历史性止跌回升,但自治区运动队在训人数偏少,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还不多,现代化的训练设备设施和技术还不够;一些影响广泛的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发展水平较低,职业体育十分薄弱;体育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门类不齐全、结构不合理、总体规模较小,没有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群众消费需求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

(三)2035年体育强区建设远景目标

2025年,体育各领域、各项目和各地体育实现长足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体育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到2030年,体育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极大提升,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到2035年,建成体育综合实力强、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体育强区,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标志性事业。

二、“十四五”时期广西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四)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勇于求变、敢于求新、善于求质,深入实施广西体育“123458”工程,统筹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区,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积极贡献。

(五)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领导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战略部署上,为体育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从广西体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现体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优先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充分调动人民参与体育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体育发展社会化市场化,不断开创体育发展新局面充分发挥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制度优势,更新体育理念,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体育发展活力,为建设体育强区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坚持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认真谋划和落实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思路和举措,不断开创广西体育法治新局面。

(六)主要目标

2025年,体育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广西体育强区战略合作协议全面落实,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对外交流体育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建设全国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取得显著成果

——全民健身达到新高度。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建有50个以上体育公园(体育综合体)、1000个以上全民健身中心、100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3%,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2名。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素养进一步提升,群众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

——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基本形成广西特色、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项目布局、训练备战、竞赛体系、科医支撑、运动队建设等更加完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推动三大球和冬季运动项目取得新突破。参加2021年陕西全运会、2022年杭州亚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人数和成绩超上届,争取有广西运动员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国内外年度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重大体育赛事开创新局面健全重大体育赛事体系,积极引进和创办一批国际国内品牌赛事,市、县(市、区)至少打造1项具有国际或国内影响力的重大赛事。筹办好2023年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

——青少年体育得到新发展。体教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青少年体育活动更加广泛普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到55%以上。基本建成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主体多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每个市、县(市、区)建有1所标准体校,实现体校与当地普通中小学校联建共办。青少年体育训练注册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参加训练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

——体育产业实现新跨越。体育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重大成就,基本形成消费引领创新驱动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全区体育产业总产出达到1000亿元以上,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培育100个以上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示范项目(企业),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市、县(市、区),打响绿色生态运动就在广西品牌

——体育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中华体育精神和爱党爱国爱学习、团结奉献严自律、吃苦敢拼有血性、创新超越夺第一广西体育优良传统进一步弘扬,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加彰显。建成广西体育运动荣誉史馆,涌现一批优秀体育文化作品,培育一批体育文化品牌。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有成效。

——城乡体育协调发展和体育对外交流构建新格局。以区域、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为目标,深化体育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和柳州、桂林争取率先迈入现代化体育发展的新阶段,桂东、桂西、桂中地区体育蓬勃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优势突出,乡村体育全面振兴。广西体育与各省(区、市)交流合作更加深入。一带一路、中国东盟等多边合作框架下的体育对外交流更加活跃,使广西体育成为对外特别是对东盟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桥梁,构建广西体育开放合作交流新格局

——体育法治、人才、信息、科教创新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体育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高,体育系统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成效显著,体育人才基础更加夯实,体育彩票、体育信息化等工作迈上新台阶。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 构建体育科教协同创新体系,推广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转化应用,大力发展智慧体育。

三、实施群众体育普及提升工程,推进健康广西建设

(七)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健康广西体育惠民工程,推进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构建体制机制更灵活、要素支撑更强大、资源分布更均衡、健身设施更便捷、赛事活动更丰富、体育组织更健全、健身指导更科学,群众参与更广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繁荣体育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市、区)为抓手,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大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设力度,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各地、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

(八)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加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设运动健康促进站点,配备简易医疗设施。推动设施建设,夯实健身基础完善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盘活城乡空闲土地。支持利用老旧厂房、仓库、商业设施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建设全民健身设施。倡导复合用地模式。支持对健身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功能整合。积极利用景区、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河海湖堤岸、边角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建设全民健身设施,并统筹考虑应急避难(险)需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室外健身设施,严格落实社区配套保障,紧密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建设社区健身设施。农村重点加强乡镇及专项运动场地建设。十四五期间,在全区新建或改扩建44个以上体育公园,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

专栏1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工程

设区市主要开展大型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公园五个一工程建设。县(市)主要开展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馆、田径场、游泳馆(池)和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六个一工程建设;城区主要开展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游泳馆(池)、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四个一工程建设。乡镇主要开展灯光篮球场、小型全民健身广场两个一工程建设;街道主要开展小型全民健身广场、多功能运动场两个一工程建设。行政村主要开展室外篮球场、室外乒乓球场两个一工程建设;社区主要开展多功能运动场地、健身路径两个一工程建设。各设区市按照每万人拥有0.9块的目标建设足球场地,推动北海、贵港、贺州等市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1块以上。支持利用有条件的公园、绿地、边角地等空闲用地改建标准或非标准足球场。

(九)提高体育场馆开放和管理运营水平。持续推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绩效评价及资金补助政策。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共享附属体育场地。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节假日对外开放。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确保达到规定的开放程度、使用率。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运营。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方要积极执行场馆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促进信息技术与场馆建设融合,实现场馆运营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

(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群众身边的赛事体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探索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锻炼标准和达标检测活动常态化模式。实施不同人群的体育活动和体质健康促进计划,推广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人群的运动健身项目和方式,开发居家健身项目,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学校、进社区。推动建立体育项目业余联赛制度。推进互联网+健身发展,促进线上与线下赛事活动结合。办好全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残疾人运动会、广西体育节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

专栏2   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工程

发展足球、篮球、羽毛球、气排球、健身操(舞)、体育舞蹈、街舞、排舞、跆拳道、武术、轮滑、舞龙、舞狮、太极拳、健身气功、围棋、象棋、桥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开发攀岩、漂流、帆船、帆板、冲浪、海钓、赛艇、皮划艇、沙滩足球、沙滩排球、冰雪运动等休闲项目,推广板鞋、花炮、龙舟、陀螺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体育赛事活动网络体系;推动举办线上马拉松、登山、健步走、桥牌、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电子竞技等项目赛事活动;举办广播体操、广场舞、健身操、跳绳、八段锦、太极拳和居家健身等项目的通讯赛。

持续举办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全民健身日、农民丰收节、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等主题活动,推动全区人民体育生活化。举办独具广西山水资源特色、民族民俗特色、东盟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活动。

(十一)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完善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协同联动机制。倡导主动健康意识,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科学健身、运动营养、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为一体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广集运动营养科学健身伤病防护心理调试为一体的主动健康管理新模式,建设各级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推动建设以骨伤治疗、运动康复、科研与科技服务于一体的自治区级体育运动专科医院。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伤病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直接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向健康指导服务站点转变,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向健康检测站点转变

专栏3   全民健身和全民健深度融合发展工程

促进体育与卫生健康教育、文化旅游农业、林业交通及民族节庆、商务推介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全民健身与各行业在理念、机制、政策、规划、组织、设施、队伍、活动等八大方面融合。

开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深度融合示范市、示范县(市、区)、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以及示范学校、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推进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实施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

持续推进体育运动全民化、体育健身生活化、体育设施便利化、体育锻炼科学化、体育工作制度化、体育服务智能化、体育组织社会化、国民体质健康化八化建设。

(十二)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体育医疗领域专家的权威效应以及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健身达人的明星引领效应,做好科学健身的科普工作,提升大众的科学健身素养,深入群众身边进行科普指导。推广社区体育健康促进计划,开展慢性病运动疗法。开展对不同人群运动健康促进、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等。

专栏4   科学健身指导工程

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研究制定面向大众的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及评定方法,扩大拥有运动水平等级项目人口。

单项体育运动协会制定运动项目科学参与手册,指导群众科学参与各种运动项目。组建科学健身指导巡讲团,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身边进行科学健身指导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实施细则,将体育指导员培训和评定纳入相关部门技术等级培训体系,形成社会体育指导员约束和激励机制, 建立体育指导员积分奖励和评星制度,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

(十三)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鼓励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完善群众体育志愿服务机制,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建立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机制,每年组织万名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百县千乡活动。

(十四)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立足于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广泛参与、提升公共治理能力,明确政社分开、事企分离、市场引导资源分配的改革方向,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形成政社分开、依法设立、权责明确、治理规范和行为自律的管理体制。大力培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等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树立健身骨干典型,增强体育健身组织黏性和活力。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市、区)三级体育总会组织网络,健全完善各级各类单项体育协会,推动成立各级各类行业(系统)、人群体育协会,扶持成立各类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将体育社会组织向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延伸。促进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活力明显增强、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在全民健身活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组建地方专业(职业)队、开展体育培训、体教融合中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各类体育协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实施竞技体育重振雄风工程,增强为国为广西争光能力

(十五)增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储备,全力做好国内国际重大竞技赛事备战,确保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及年度世锦赛、世界杯赛成绩逐届提升,参加全国冬运会取得突破。力争2021全运会、2022北京冬奥会、2022年杭州亚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2025年全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发挥竞技体育多元功能和综合社会价值。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外省共建运动队,鼓励支持各市、高校、俱乐部、企业、社会组织等申办和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形成开放、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

(十六)优化项目布局和结构。根据奥运会、冬奥会、亚运会、全运会、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项目设置的备战规划以及队伍建设情况,鼓励各备战单位发展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区域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优势项目保持优势,潜优势项目加快发展,基础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水平稳步提高。拓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方式和途径,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多元投入、开放合作共建运动队的机制。坚持灵、小、短、水、新的竞技项目发展方针,做大做强举重、田径、摔跤、体操、跳水、水球等优势项目,巩固提高蹦床、射箭、射击、柔道、帆板、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拳击、艺术体操、跆拳道,全面振兴羽毛球、乒乓球、跳水、游泳等传统优势项目,大力推动攀岩、轮滑、冲浪、皮划艇、空手道、篮球、女子手球、帆船、风筝板及冬季运动等项目发展。

(十七)全面提高科学系统训练水平。完善以运动员为核心、教练员为主导、科医为支撑、行政后勤为保障的科学系统备战训练体系,强化高水平复合型团队建设,打造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的优秀运动队伍。畅通各类别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加大优秀教练员培养力度,完善教练员、裁判员、科研、医务等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建设集体能康复、体能训练、心理辅导于一体的广西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心,提高服务能力。把握项目特点规律、竞赛规律和训练规律,提高训练水平。细化完善系统训练工作体系,构建符合项目特点和比赛规律的科学系统训练模式。

专栏5  竞技体育竞争力提升工程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扩大优秀教练员队伍。奥运会冠亚军运动员培育工程:选好具有天赋运动员苗子,聘请高水平的教练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培养,全力打造,打造一批争夺奥运会冠亚军奖牌的尖子运动员。

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争光计划。巴黎奥运会确保获得奖牌,北京冬奥会有广西运动员参赛,杭州亚运会创历史最好成绩,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全运会金牌数全国排名不断上升。

深化运动队联办培养模式。在3个以上设区市3个以上高校开展区市区校队项目联办。

科技助力竞技体育工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竞技体育科研攻关团队,推进广西运动医学中心建设,打造自治区级优秀运动队训科医保障团队。

制定自治区竞技体育发展指数评估指标体系。深化研究全区运动项目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科学、准确、客观、综合评估竞技体育发展质量和水平,建立竞技体育基础条件、实践过程及综合效果等内容组成的评估体系,引领、推动竞技体育和业余训练高质量发展。

(十八)加强竞技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跨界跨项选材加大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面向国内外引进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以运动员(队)为核心,以出成绩、拿奖牌为导向,探索实行运动中心人员总量管理模式,多渠道扩大自治区一线运动队规模持续开展自治区运动队精心教育、精进训练、精细管理、精到服务行动,建立科学训练复合型团队和服务体系。形成强基固本的竞技人才队伍成长和输送渠道。推进青少年竞赛体系改革,鼓励体育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选派优秀运动员到发达地区接受训练,畅通优秀运动员苗子从业余运动员到专业运动员的成长通道,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探索以体校为主阵地、学校体育为依托、社会体育为突破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元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

专栏6  竞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实施运动员尖子工程和教练员强将工程。多渠道多途径培养、选拔输送尖子运动员。注重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和创新,积极向国家队输送高水平运动人才,对入选国家队的运动员实施重点跟踪、攻关和保障,对重点运动员建立一人一档,细化保障方案,形成保障清单。强化教练员培训,完善教练员培训体系。建立具备教练员潜质的优秀运动员后续成长激励机制,加大年轻教练员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较高执教水平的领军型教练员。

实施竞技体育人才百千万工程,实施顶尖和领军人才、精英人才、骨干人才;实施基层人才强基计划,形成榜样引领、上下衔接的人才梯队建设新局面。

(十九)构建广西具有特色的国内外竞技体育竞赛体系。改革创新体育赛事的办赛机制,积极引进承办国际高水平体育赛事,承办涉及广西重点项目的国内联赛和邀请赛,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构建一地一品”“一地多品体育赛事体系,打造国际品牌、自主品牌、特色品牌赛事格局。每个设区市至少有1项国际级体育赛事,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项省(区)级以上体育赛事,培育2-3个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城市。努力把广西全域打造成为面向世界特别是东盟的重要区域赛事中心。

专栏7  体育竞赛表演业体系打造工程

打造国际顶级赛事。办好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城市围棋联赛、南宁马拉松、桂林马拉松等。继续引进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的国际赛事,形成国际赛事与城市良性互动、共赢发展良好格局。

丰富面向东盟赛事。办好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中国东盟体育旅游活力月、中国东盟(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国东盟国际棋牌邀请赛、中国东盟城市足球邀请赛、中国东盟马拉松赛、中国东盟乒乓球赛、中国东盟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及拳击锦标赛、中国东盟(梧州)健美健身公开赛等。

创办户外运动品牌赛事。积极推动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开展。办好奔跑吧·广西生态马拉松和红色马拉松系列赛、阳朔国际山地越野、资源漂流世界杯、百里柳江百公里徒步活动、贺州姑婆山国际越野跑挑战赛、环红水河山地自行车赛、北部湾滑翔伞国际邀请赛等。培育来宾(武宣)发展龙舟、赛艇皮划艇等水上项目赛事。

办好区域和民族特色赛事。打造一批以区域特色、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体育赛事,办好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赛事活动、巴马马拉松赛、中国龙舟公开赛(广西·昭平站)、中国侨乡(广西容县)国际龙舟邀请赛、广西融安龙舟大赛、毛南族分龙节龙舟赛(广西环江)等。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和培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节庆活动,丰富体育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十)积极推动职业体育发展。推进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围棋、马术等项目职业化道路,鼓励和支持帆船攀岩等项目走职业化发展道路。支持广西威壮篮球俱乐部李宁体育园、上林国际马术康养基地、城围联、广西华千谷足球俱乐部等职业体育模式创新发展充分挖掘不同项目的职业发展潜力。提高职业体育规范化水平,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联赛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项目及俱乐部发展职业联盟。

(二十一)举全区之力办好2023年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和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场馆建设、项目布局、备战训练、市场开发、服务保障等。开展建设完善场馆设施保障体系”“教练员、运动员选拔和培养体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层体校培养体系”“体能科医心理等复合型科学训练体系”“运动员教练员激励约束体系”“与国家体育总局等合作共建高水平运动队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工作,补足体育发展的短板。建成广西体育教科训一体化基地、江南训练基地运动员宿舍、三塘体育训练比赛基地、广西飞碟靶场训练比赛基地、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等,创建国家(广西)南方冬训基地、国家(广西)户外运动训练基地,建设全国和面向东盟的重要训练比赛基地。推进扩队增人,自治区一线运动队增至1000人以上,广西体校增至1500人以上,健全完善广西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五、实施体教融合发展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二十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齐开足开好中小学体育课,鼓励中小学每天安排1节体育课,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且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开展丰富多彩的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游泳、轮滑、跆拳道、体操、武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OP帆船、冲浪等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支持各类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和展示活动。大中小学校建立学校代表队,广泛开展校际竞赛活动,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将体育考试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

(二十三)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展示。将投绣球、跳竹竿、珍珠球、毽球、板鞋竞速、大象拔河、独竹漂、陀螺、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学生在参与民族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促进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创新交融。

(二十四)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完善青少年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健全运动成绩评定与奖励机制。鼓励各运动项目创办高水平青少年赛事活动。鼓励高等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积极参加全国全区各级各类学生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把备战参赛成绩纳入体育、教育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发挥单项协会的专业性、权威性,单项协会每年举办1次以上单项体育赛事。鼓励青少年运动特长生积极参加《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测试,获得运动技能等级,促进青少年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

(二十五)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小学实施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126”重点工程高等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在合作共建优秀运动队中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运动员享受自治区优秀运动队运动员待遇,由其代表自治区承担国内、国际比赛任务。建立完善高等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相关政策。

(二十六)深化体校改革。深度推进基层体校与中学、小学联建共办,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更好教育资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提升文化教育水平。承担义务教育的体育运动学校同等享受义务教育学校各类政策。对在实施体教融合十百千万工程中输送运动员作出贡献的中小学负责人、体育教师、教练员给予奖励和职称评定优惠政策。推进体校教师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相应享受与当地普通中小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合理保障工资薪酬等。探索制定体校教练员参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培训服务,并按规定领取报酬的有关政策措施。

专栏8   体教融合“十百千万”和“3126”重点工程

实施体教融合十百千万工程:2025年,建成14所市级示范性体校、100所以上县级标准体校、1000个以上学校体育优质训练点、2000所以上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1000所以上;全区新增10000名教练员,青少年体育训练注册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参加训练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达55%以上。

实施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126”重点工程:每个县(市、区)布局3个以上运动项目,每个运动项目至少在1所高中、2所初中、6所小学中进行重点布局。到2025年,各市、县(市、区)按中小学校(不包括教学点)总数30%的数量完成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二十七)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发展广西体育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供支撑。推进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建设广西体育学院。推进建设广西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加快构建普通学校办训、传统体校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运动项目布局。推进各级各类体校改革,加强体校标准化建设,推进走训形式的市级体校逐步转型发展成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进一步夯实社会力量办训基地建设,在训练管理、组队参赛、师资培训、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育科学训练水平,实现体育后备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体育素养管理平台数据对接,加强科学选材、科研监测和科医保障,完善发现、培养、跟踪、输送紧密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二十八)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体教融合中的作用。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制定的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准入标准,由学校自主选择合作俱乐部。通过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

(二十九)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制定体校等体育系统教师、教练员到中小学校任教制度和中小学校文化课教师到体校任教制度。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探索先入职后培训。实施万名教练员培养计划,从体育老师、退役运动员、高校毕业生、社会体育从业人员等多渠道培养10000名教练员,为学校提供体育教学、赛事等服务,解决基层体育老师、教练员不足的问题。制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明确教练员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空间。

六、实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动能

(三十)深化体育产业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以政府引导为保障、以体育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为支撑、以体育企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发展机制。加快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步伐,推进广西体育类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推进协会实体化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承担部分公共服务事项。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体育经济类专业,形成有效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推动组建广西体育产业集团公司,支持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探索按市场化方式设立自治区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设立各类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健全体银协作机制,优化体育金融信贷服务。

(三十一)完善体育产业发展布局。依据体育产业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构建一核多极,一轴两翼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一核:建设南宁体育产业核心区;多极:打造桂林、柳州、北海三个体育产业增长极。一轴:构建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发展主轴,以南宁为核心节点,北向桂林、柳州、来宾,南接北海、钦州、防城港南部三市,涵盖全区体育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和主要产业业态;两翼:东翼包括贺州、梧州、贵港、玉林市,西翼包括河池、百色、崇左市充分挖掘各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户外运动产业。推动形成一市一品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区域间差异化发展的产业布局。

(三十二)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进体育产业提档升级,开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生活性体育服务,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中介咨询、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等多行业、多业态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丰富竞赛表演、体育旅游、健身休闲等各类产品和服务;发展运动员经纪、赛事组织、体育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发展体育培训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体育培训市场,教育部门、学校加强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培训活动;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引导和推动各地规划建设体育产业园区或在现有产业园区布局体育制造业,鼓励支持、培育引进各类企业和社会资本从事传统体育用品、运动智能设备、功能性食品饮料、现代体育装备、体育工程材料等研发生产;支持体育制造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发展电竞产业,支持电竞行业的优秀企业落户广西,鼓励建设高能级电竞综合性场馆,构建完整的电竞产业链及相关衍生文创产业发展的生态体系。

(三十三)培育壮大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融合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综合性体育产业企业,打造一批领军体育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优化营商创业环境,支持各类体育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吸引国际体育组织、国际知名体育企业落户广西,发展总部经济。实施百名体育企业家、万家体育市场主体培养计划。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和发展现代体育服务业、高端体育用品制造聚集区。

(三十四)深化体育+”“+体育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体育+”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康养、文化、农业、林业、商住、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创新发展“+体育,在相关产业中引入体育元素,体现科技、制造、商贸、旅游、文化、教育、医疗、城建等与体育融合发展的特征,以体育产业为其他产业赋能。加快推进体育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全方位推动体育产业与国民经济各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塑造积极健康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

(三十五)多渠道扩大体育消费。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探索和试点包括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消费券在内的多种措施引导体育消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提供更多适应群众体育消费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民族体育消费活动,培养终身运动习惯,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增强体育消费黏性支持体育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线上线下体育消费互相赋能、双向提速。培育体育领域定制、体验、智能、时尚和场景等消费新热点和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赛事、智慧场馆等消费新业态,拓展夜间特色的夜健体育消费,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摩、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

专栏9 中国东盟体育旅游活力月提升工程

持续开展中国东盟体育旅游活力月活动,举办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东盟体育旅游博览会、体育产品消费周等系列体育赛事活动,形成广西体育消费热潮,激发体育产业市场活力。

(三十六)推动体育彩票健康持续发展。坚持建设负责任、可信赖、健康持续发展的国家公益彩票的长期定位,狠抓风险防控,深化责任彩票建设,推动结构性增长,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水平,实现体育彩票高质量发展。在以客户为中心全产品、全渠道、全价值链发展理念指引下,强力推动责任彩票在体育彩票业务全流程的贯穿融入,打造良好行业生态;塑造责任为先、公益公信为核心的品牌形象,积极传播体彩正向价值观;拓展优化销售渠道,匹配不同产品结构,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实现客户体验显著提升及客群结构改善。广西体彩销售年均增长率不低于10%,到2025年,实体网点突破5000;强化夯实战略管理、风险防控、技术保障、运营管理及人才队伍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快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推动体育彩票健康持续发展。

七、落实国家区域发展和重大体育战略工程,推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三十七)建设全国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新突破。改革完善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以及体教融合、科技助力机制。打造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国际体操青训中心,厚植体育人才基础。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创新体育产业扶持政策,按规定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拓宽体育投融资渠道,加大体育用地保障,打造体育产业品牌,破解体育发展的瓶颈。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有竞争力的体育龙头企业,推动组建广西体育产业集团公司,支持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探索按市场化方式设立自治区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设立各类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推进体育高质量发展。构建五千里绿色体育发展大格局,建设广西特色的体育健康养生示范基地,持续打造绿色生态运动就在广西品牌。构建中国东盟体育开放合作交流和省际体育交流合作新格局。推广体育+文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十八)加快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制定实施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发展规划,建设山地、滨海、河湖、民族、边疆特色体育旅游强区。塑造广西绿色生态运动品牌,充分挖掘广西千里西江漓江等江河湖、千里蓝色滨海海岸、千里奇美喀斯特地区、千里边境沿线、千里绿色森林等五千里绿色生态运动资源,培育发展健身休闲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海河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体育运动、时尚运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等健康运动产业。构建全域全时户外运动产业体系,统筹全区体育旅游资源、赛事资源、户外运动资源,按照资源特色和地理空间优化组合,以健身步道和体育旅游精品路线串联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户外运动营地等体育产业设施,形成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骑行、自驾、徒步穿越等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产业格局。以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 带动体育+农业、体育+林业、体育+康养等体育+”产业链发展。建成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市、示范县(市、区),培育100个以上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示范项目(企业)。支持马山攀岩特色体育小镇等提档升级。

(三十九)全面推动足球改革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点,统筹建设足球场地。积极申办国内或国际重大足球赛事,精心承办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等足球赛事。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社会组织或企业承办国内国际赛事,积极筹办面向东盟具有区域性国际性的足球赛事,支持职业俱乐部组织年度赛事。完善职业足球俱乐部发展体系。十四五,拥有3个以上职业足球俱乐部,其中1-2个职业足球俱乐部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加强足球专业人才培养。加强教练员、裁判员、社会足球指导员等足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养与管理体系,拓宽培训渠道,采取多元培训方式,壮大各类足球专业人才队伍规模。健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畅通大中小学、体校和青少年俱乐部及青少年培训中心、专业队、职业足球俱乐部各层次之间的人才选拔和输送渠道。普及发展社会足球,鼓励社会主体自发组建业余足球队、举办社会足球赛事。争取知名足球赛事转播权,打造足球传媒品牌。支持贺州、北海、梧州等打造国家级足球训练基地和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推进广西足球管理机制的调整和改革加强足球场地建设管理2025年,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9块,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城市每万人达到1块以上。

(四十)落实国家冰雪运动战略。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以梧州雪立方冰雪世界为龙头,在梧州、贵港、桂林等地打造冰雪运动场地。优化广西冰雪项目布局。以滑道、冰上运动、冰球项目为重点,提升冰雪项目竞技水平。以滑雪、花样滑冰为基础,吸引青少年积极参与冰雪运动,实施跨界、跨项目、跨季选拔冰雪运动人才。引导体育产业与冰雪运动融合发展。

(四十一)深化区域和国际体育合作。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交流合作,拓展体育交流项目,构建省际体育交流合作发展新格局。面向东盟国家和地区等开展武术、健身气功等运动项目教学培训和展演,建设中国东盟体育训练、体育人才培训、体育文化交流合作基地,打造中国东盟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线路和景区。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国家层面体育协会、知名体育公司等合作,大力引进和创办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推动将广西建设成为面向世界特别是东盟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区域赛事中心。扶持一批体育企业开展体育技术援外工作

专栏10  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合作平台和机制完善工程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建设中国东盟健康运动产业园,着力发展帆船、游艇、运动食品药品研发制造等高端体育制造和智能制造产业,培育集体育制造、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金融、体育科技和总部经济等融合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和示范园区。

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赛事交流。打造中国东盟系列赛事,丰富赛事内涵,深化与东盟各国体育官方机构与民间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与东盟各国体育文化的交融与互动。

推动与东盟国家在体育旅游方面深度合作。打造一批中国东盟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线路和景区。

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会议会展和体育嘉年华活动。办好中国东盟体育旅游活力月、中国东盟青少年体育节、中国东盟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东盟体育旅游博览会等活动。

完善交流合作机制。深化体育交流与合作,完善与东盟国家在专业运动员训练、体育技术交流、体育人才培训、体育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推动双边和多边中长期合作向纵深发展。

(四十二)构建体育、科学、教育、互联网+技术平台。推进广西体育教科训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线上线下体育竞技专业人员培训、继续教育的制度和平台,形成现代化的竞技体育科学训练体系。推进全民健身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建设,系统解决体育竞技与全民健身重大基础与应用科技问题,制定体育与乡村振兴体育健身常识科普教育计划。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与保护,推进广西体育科技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八、实施体育法治建设工程,提升依法治体水平

(四十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体育各领域改革。不断提升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职权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确保体育发展各项决策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体育行政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完善体育行政执法制度,合理配置执法力量,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执法人员权责统一,保证对体育执法的监督与监管提高体育行政执法水平。

(四十四)推进体育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管理、自治区运动队激励约束、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和服务、体育培训开展、场地设施建设、体育风险防控、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开展自治区单项体育协会制度建设评估。鼓励和支持市县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体育发展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统筹做好体育政策立改废释工作,推动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全民健身条例》,修订《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市场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场地管理条例》。

九、广西体育改革发展保障措施

(四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地区的体育事业发展,切实把体育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土地、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作用,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督促检查。定期组织召开自治区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听取体育强区建设和广西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汇报,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扎实推进体育强市县(市、区)建设,有序开展城乡体育示范创建活动,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四十六)强化政策保障。用好国家发展体育扶持政策国家体育总局与广西共建支持政策各级政府要落实发展本地区公共体育事业的主体责任,合理划分体育领域自治区以下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将体育事业发展经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项目分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强化资金统筹,统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单位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社会资本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体育事业发展,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需要。按规定落实支持体育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加强对体育扶持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

(四十七)狠抓作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按照广西体育“123458”工程中明确的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坚定不移落实两个责任,加大体育领域正风肃纪,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强化监督和问责力度,建立惩防结合的源头治理体系,树立并坚持正确的金牌观、成绩观,为体育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四十八)压实地方和基层管理责任。按照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属地监管意识,进一步压实地方体育部门行业管理责任。提升基层体育自理能力,加强基层体育行业作风建设,完善竞赛组织办法和行业监督管理措施。加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管理人员和体育行业其他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增强遵规守纪和安全防范的自觉性。

(四十九)健全落实监督机制。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建设体育强区的部署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制定具体措施,强化规划宣传,加强督促检查,推动规划落地,强化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防控。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体育强区建设,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调、齐抓共建的体育工作大格局。建立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分解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推进规划实施。

(五十)强化监督评估。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监督检查各级体育部门、事业单位和项目协会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优化实施策略,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强化规划落实的社会监督,确保规划总体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文件下载: